派克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wén ]

读音:wén

拼音:wen

简繁:文

五笔:YYGY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YYGY

笔画:4画

吉凶:吉

仓颉:YK

结构:独体

郑码:SO

四角:00400

区位:4636

统一码:6587

异体字:

英汉互译:literature,culture,writing

笔顺:点、横、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222018年2014年102
2013年1072007年2006年109
1995年1171987年1001982年131
明朝100元朝55宋朝79
北宋355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文姓主要源自:姬姓、姚姓、敬姓、姜姓、妫姓。

文姓起源

文姓起源一

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据《风俗通义》等有关资料所载,商朝末年,居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胁,就找借口杀了周人(姬姓)的领袖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位后,励精图治,深得国人拥戴,被商纣王封为西伯。因西伯声望太高,纣王又找借口将西伯囚禁,后释放。西伯归周后,以贤臣姜尚为辅佐,先后吞并了虞、芮、黎(今山西长治西南)、崇(今河南嵩县北)等国,并建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水以西)作为国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实力超过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后,其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灭商大业,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水以东),追谥西伯为周文王。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这便是文姓的得姓始祖。

文姓起源二

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据《姓氏考略》等所载,西周初年建立的卫国(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初建都于朝歌,又迁都于楚丘,后又迁都帝丘濮阳>,前209年,为秦所灭),至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有个将军叫孙文子,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称文氏。

文姓起源三

出自姚姓和妫姓。为舜帝后裔妫满之裔孙。南宋《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姚姓:《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姚氏。舜帝一系主支,历经姚——妫——陈——田——陈,多次变迁,并分脉出许多支姓。《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在论及自己的族系时说:“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简要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变迁的历程。据《左传》记载,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以为氏姓,姓妫氏。舜崩,传禹天下,舜子均商为封国。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国,以奉帝舜祀。春秋时期,陈国有一公子名妫完,乃妫满第十代孙,因宫廷之变后于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逃到了齐国。公子完感谢齐桓公姜小白赐田地邑城之德,遂指田改姓为田氏。此后公子完第十代孙田和“田代齐姜”于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被周王室册命为齐侯。公子完逝世后,齐王曾赐其谥号为“敬”,史称田敬仲完。《通志?氏族略》:田氏既陈氏。陈厉公子完,字敬仲,陈宣公杀其太子寇,敬仲惧祸奔齐,遂匿其氏为田。陈田声近陈故也,又齐襄王之后,本田氏,后改法氏。法,姓也,齐襄王法章之后,本田姓,齐灭于秦,子孙不敢称田姓,故以法为氏。敬,姓也.公子完子孙有姓:陈﹑田﹑法﹑敬等四种。

①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战国时,齐国(今属山东)有贵族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号称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后来齐国贵族田甲叛乱,孟尝君逃到魏国(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国,死后谥号文子。其后人也有以“文”为氏的。

②出自敬姓避讳改姓。《史宋?文彦博传》指出,“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五代后晋时,文彦博的曾祖父敬时为避晋高祖石敬瑭之名讳,将敬字拆开,一分为二。凡是姓敬的,要么改姓文,要么姓苟.约在公元947年后晋为后汉所灭,敬氏不存在避讳之嫌了,苟氏、文氏的有些后代相继回复为敬氏,有些则没有复回原姓。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赵匡胤成为宋太祖。由于赵匡胤的爷爷名叫“赵敬”,如此一来敬氏又犯了帝讳,文彦博祖父文铳(号挺之)只好再次改为文氏或苟氏。

文姓起源四

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在今河南许昌市),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春秋时,许国受郑楚所迫,经四次迁都,前576年迁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前553年迁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前529年复迁叶,前524年迁白羽(今河南西峡),前506年迁至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战国初年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子孙四散。除有以原国名“许”为氏外,还有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之字为氏,就是文姓.

文姓起源五

改姓或小数民族文姓。①蒙古族文氏,源于蒙古族乞颜部分支鄂依罗特氏部落,元朝时期随军驻扎于云南、广西地区。

至元末明初,明军沐国公沐英、黔国公沐晟攻克云贵高原,沐英领兵镇守云南,沐晟镇守贵州,该家族分别改汉字姓为文氏、印氏、余氏、铁氏、金氏等,慌伪称汉族以避灾祸,后划入沐晟镇下,分迁至贵州长顺一带,世代称文氏至今。锡伯族温都尔氏改姓文。

②土家、黎、壮、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文姓。

文姓起源六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范燮,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士会)之子,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称其为“范文子”,简称“文子”、“范叔”,是晋国范氏家族首领的继承人。

这在史籍《晋语》中韦昭注:“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文姓起源七

同前三,源于姚姓和妫姓,具体出自战国时期齐威王田因齐之孙田文,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战国时期,田氏齐国有个贵族叫田文,就是那位“一鸣惊人”的齐威王田因齐的孙子,封号为孟尝君,食邑在薛(今山东滕州东南部)。

文姓起源八

同前三,源于姚姓和妫姓,具体出自春秋时期陈厉公妫佗之后裔,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敬君,原陈厉公之子仲,谥为敬,其支孙以谥号为氏。”

源流九:源于满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喜塔拉氏,满语拼音为Sitara Hala,汉字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该姓氏与瓜尔佳氏同属“阔雅里满洲”。另外,在朝鲜史籍《龙飞御天歌》中记载有哈兰都达鲁花赤姓“奚滩”,乃明朝时期的女真望族,曾一度改汉字姓为刘氏,因此有学者认为喜塔喇氏即其演变而来。喜塔喇氏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长白山盖吉(今长白山周围地区)、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文氏、管氏、赵氏、图氏、祝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⑵满族文都氏,亦称温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以部为氏,满语拼音为Wendu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一带,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外兴安岭东段、黑龙江下游 、海参崴周围、乌苏里江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改汉字汉姓为孔氏、温氏、都氏、文氏、闻氏。

⑶满族文车亨氏,亦称温彻亨氏、稳赤亨氏,满语拼音为Wenceheng Hala,汉字义“神鼓”。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叶赫(今吉林梨树)等地,后多改汉字姓为温氏、文氏。

⑷满族文达氏,满语拼音为Wend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改汉字为文氏、达等。

⑸满族文德氏,满语拼音为Wende Hala,汉字义“尚未”,世居塔克什(今黑龙江口南岸原塔克题音屯),后多改汉字姓为文氏。

⑹满族文札氏,满语拼音为Wenja Hala,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改汉字为文氏。

⑺满族宁古塔氏,源出清六祖世居地,以地为氏,满语拼音为Ningguta Hala,汉字义“六”,所冠汉姓为宁氏、刘氏、艾氏、文氏等,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绥芬河流域)、珲春(今吉林珲春)、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佟吉(今吉林敦化南部)等地。该支文氏始祖为宁古塔·文泰,满洲镶红旗人,世居讷殷,从征噶尔丹时阵亡,追赠世袭云骑尉,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汉语之谐音汉字为姓氏,世代称文氏至今。

文姓起源十

源于锡伯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温都尔氏,世居绥芬河上游)、瓦尔喀一带,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外兴安岭东段、黑龙江下游 、海参崴周围、乌苏里江等地,后有改汉字单姓为文氏。

文姓起源十一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文学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文学掾,亦称文学史,是汉高祖刘邦设置的一种官位。

文姓起源十二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黎族、壮族、布依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文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姓文氏,世代相传至今。

文姓部分始祖

周文王、孙文子(孙林父)、许文叔(姜经初、甫父乙、许信公)、范文子(范燮、士燮、范叔)、田文子(田文、孟尝君)。。文--西伯追谥周文王,庶孙以号文氏昌。

《史记》上有个“桐叶封弟”的故事:“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后更名晋。成王与叔虞同为姬昌(周文王)孙,姬发子。姬昌崩,姬发兴国,谥父曰“文”。叔虞六代孙、即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为雁门文之发祥。时在西周,距今三千年。

《文族宗谱》中记载:河南南阳的唐河县、社旗县文姓是在明朝初期由山西洪桐县迁居到河南唐河县。

当代文姓的人口已达17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全国第一百零九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文姓人口由16万激增到170万,增长了10倍,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如今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西、四川、广东四省区,大约占文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重庆、海南,四省市又占了25%。湖南为当代文姓第一文大省,居住了文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湘桂粤、川鄂两块文姓聚集区。在600年间,文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向南和向西是流动的主流。文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琼、湘渝、贵州大部、福建西端,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有的达到2.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4.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9%的文姓人群。在福建中部、江西东部、湖北西北、安徽西南、河南南部、山西西南、陕宁大部、甘肃东南、云川大部、贵州西端、黑吉东部交界处、新疆西北,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0.3%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5%的文姓人群。

今日文氏族人以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和四川为多,这五省文氏约占全国文氏人口的75%以上,其中湖南、广东两省就占全国文氏人口的38%左右。

燕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郡,秦、西汉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南)。相当于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东汉移治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

文姓家谱

1929年文暖玉修有《文氏宗谱》。

文天祥所撰 永和文氏宗谱:序:以一家视一族,则一家亲;以一族视四海。则一族亲;溥而视之四海,皆同胞之亲也。所以涣涣华夏巍巍文姓,高山流水天下一家是也.

文姓的堂号有许多如六义堂,雁门堂,信国堂、正气堂等,其中多与国信公文天祥公有关,实则因为后人崇敬和缅怀天祥公.

六义堂

六义堂,为今湖南衡山,江西部份地区等文氏堂号。这里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此堂号的来源。在宋景定五年,文天祥莅永新固塘省族,闻族叔正道公(字公行,号蓬山)六个儿子俱中了举人,于是为其寝堂题写“六义堂”匾名,并赋诗赞之;吾爱张子厚,西铭识性情。四海皆兄弟,矧我有同姓。吾宗蓬山翁,屏居乐闲静。三峰笔格横,一水冰壶莹。才华众所推,声名日以盛。六子俱名经,择师必端正。岿然六义堂,昕夕事吟咏。经以雅颂风,纬以赋比兴。埙唱而篪和,金声而玉振。讲论俱精详,初匪隔壁听。儿孙立阶庭,兰玉辉相映。谈笑既雍容,衣冠犹伊静。雕盘错珍馐,芳樽酌佳酝。座客皆簪缨,劝酬总名胜。我为宗族来,升堂展家庆。因参谱系源,获睹文章印。心怀报主恩,无从接先进。忧国忘其家,老身况多病。朝野日疮痍,国是靡有定。临别泪纵横,闻风时问讯。

信国堂、正气堂

信国堂、正气堂:宋代文天祥为左丞相,封信国侯,进屯潮阳,元将张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气歌就义》。此后文姓后人分别以信国堂、正气堂为各宗祠堂号.今浙江省温州江记岛有一“宋文信国公祠”,两侧有对联: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成一舟,中间门庭大书:天地正气.广东潮汕地区,广西部份地区文姓多以正气堂为堂号。

雁门堂

大约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时,在周文王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是为雁门文之发祥。其后人以其邑地名为堂号,今江西,湖南等部份地区文姓人以此为堂号,

化蜀堂

此堂号多为安徽省舒城以及四川省部份地区文氏所用,皆因文氏蜀地基祖文翁(前156~前101),名党,舒城县春秋乡枫香树村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他成功地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石室”,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所以,其后人取其义,谓文氏堂号化蜀堂。

一、wé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侗、壮、水、苗、黎、土家、布依、傈僳、仡佬、锡伯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风俗通》云:‘周文王支孙以谥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太岳后有文氏。”太岳乃炎帝之后,则此当系出姜姓。

3、又注:“一云当出卫将军文子之后。”《中国姓氏大全》亦称:“周代卫国将军文子的后代。”文子,疑指孙文子,卫大夫,历定、献、殇三朝。

4、郑樵又注:“宋潞公(潞国公,文彦博之封)家本敬氏,避国讳改为文字(按:《宋史·文彦博传》载;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载:“宋文彦博本姓敬氏,曾大父避晋祖讳更姓文氏,至汉复姓敬;宋避翼祖讳复改文氏。”(按:《万姓统谱》“苟”姓(注)云:一派出自敬氏,避晋讳去“文”为“苟”字;《世谱》云:敬氏避晋讳亦改为“恭”字。是敬氏所改。不独文氏,或为苟,或为“恭”。)(5)清代高丽族亦有文姓,世居嘉山堡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6、或为清代满族姓文扎氏、喜塔喇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7、锡伯族之文氏,则由温都尔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文”而得。望出雁门。春秋时越有文种,为大夫;汉代有文渐,资县人;南宋有文天祥,爱国民族英雄。

二、

文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7%,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文姓人口26%。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区亦多此姓。以上五省区文姓约占全国汉族文姓人口79%。

文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之支庶以谥为氏,见《风俗通》。

2、系自姜姓。周文王封炎帝之后太岳之裔文叔于许(故城在今河南许昌),称许文叔,其支庶以文为氏,

3、系自妫姓。战国时齐田威王之孙孟尝君田文,死后谥文子,其子孙遂以谥为氏。

4、春秋时卫国将军文子之后。

5、宋时潞国公文彦博本姓敬,其先避后晋石敬瑭讳,去苟为文氏,至后汉时复为敬氏,宋时彦博之祖父为避翼祖(赵匡胤之父赵敬)讳,复改为文氏。

6、清时高丽人姓。世居嘉山堡。

7、清时满洲八旗姓喜塔喇氏、文扎氏等后均改姓文。今满族姓。

8、清蒙古鄂依罗特氏,后改为文氏。今蒙古族姓。

9、清时四川永宁道提标辖、蛮彝司土司姓文,原籍湖广,得姓于明朝。

10、锡伯族姓温都尔氏,汉姓为文。土家、黎、壮、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文姓名人:

文种,春秋时越王勾践时大夫,屡建大功,灭吴后,被勾践赐死。

郡望:雁门。

历史名人

文姓古代名人

文钦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文钦仕魏时官至前将军、扬州刺史。正元二年,文钦与毌丘俭等起义兵勤王,讨伐专权、独裁的司马师——司马昭之兄。

文震孟明朝(1574年~1636年),官员,书法家。明南直隶长洲人。文徵明曾孙。年五十始成进士,为熹宗改元岁,廷对大魁天下。崇祯初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文震亨(1585年~1645年),字启美,系籍长洲。文徵明曾孙,文彭孙,文震孟之弟,文元发仲子。天启五年恩贡,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

文伯仁明朝(1502---1575),明代画家,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文徵明侄子。性暴躁,好使气骂座,少年时曾与叔徵明相讼,一度系狱。工画山水,效王蒙,学“三赵”,笔力清劲,岩峦郁茂,布景奇兀,时以巧思发之,名在文徵明之下。

文从简明末(1574年—1648年),画家。字彦可,号枕烟老人,明代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文徵明曾孙,文嘉孙,元善子。崇祯十三年拔贡,入清后退居林下,以书画自娱。

文翁西汉(前156~前101),庐江舒人,循吏。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为了纪念文翁,庐江县建乡贤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启后贤;舒城县将原文冲小学改名为文翁小学,原枫香树中学改名为文翁中学。

文丑东汉末年,河北名将。建安四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准备攻延津。五年,袁绍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与刘备挑战,曹操以辎重就道饵敌,文丑兵乱,遂被操击破而死。

文同北宋(1018~1079年),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佑元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未到任而卒。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文祥清朝,洋务派首领之一,盛京正红旗人。他曾历任清朝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1861年充任总理衙门大臣,参加“祺祥政变”。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他奉行奕忻的主张,竭力推行洋务“新政”。

文廷式清朝,江西,萍乡人,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他赞成光绪亲政,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因而受到慈禧太后的嫉视,被参革职。戊戌变法发生后,东渡日本。他能诗词,也有慨叹时事之作,著有《云起轩诗抄》、《闻尘偶记》等。

文康小说家,满洲镶红旗人,曾官徽州知府,后改任驻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于家中。晚年作有《儿女英雄传》。

文徵明明朝(1470-1559),书画家,长洲人,诗文书画皆工,尤精于画,在画史上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传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美名,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名重于时,子弟甚多,人称“吴门派”。

文彭明朝,篆刻家、书画家,文徵明长子,继承家学,亦善书画,而精于篆刻,风格工稳,与何震并称“文何”。

文嘉明朝,画家,文徵名次子,工小楷书,善画山水,笔墨秀润,兼能花卉。

文彦博北宋,宰相,汾州介休人。他前后任事约50年之久,名闻四夷,后被封为潞国公。

文天祥南宋(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吉州庐陵人。大臣、民族英雄、文学家。他生当南宋末年,始终不渝地坚持抗元斗争,抗元失败后在五坡岑被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被害。他所作的《指南录》可谓为诗史,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世所传颂。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种春秋,楚国人在越国任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他自杀。

文仪号革斋,又号竹居,乡称君子长者。庐陵人。他是文天祥的父亲。著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

文一清朝,僧。字竹居,住江宁(今南京)忠祐王庙。善兰竹。嘉庆时(一七九六―一八二0)与朱鲁南(沂)等九十余人结金陵画社,马掬村(士图)有画社丹青引咏之。《莫愁湖志、兰言》

文聘汉末三国,前期魏国将领

文鸯三国末年与西晋初期,本名文俶,名将

郡望

燕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郡,秦、西汉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南)。相当于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东汉移治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

文姓家谱

1929年文暖玉修有《文氏宗谱》。

文天祥所撰 永和文氏宗谱:序:以一家视一族,则一家亲;以一族视四海。则一族亲;溥而视之四海,皆同胞之亲也。所以涣涣华夏巍巍文姓,高山流水天下一家是也.

文姓的堂号有许多如六义堂,雁门堂,信国堂、正气堂等,其中多与国信公文天祥公有关,实则因为后人崇敬和缅怀天祥公.

六义堂

六义堂,为今湖南衡山,江西部份地区等文氏堂号。这里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此堂号的来源。在宋景定五年,文天祥莅永新固塘省族,闻族叔正道公(字公行,号蓬山)六个儿子俱中了举人,于是为其寝堂题写“六义堂”匾名,并赋诗赞之;吾爱张子厚,西铭识性情。四海皆兄弟,矧我有同姓。吾宗蓬山翁,屏居乐闲静。三峰笔格横,一水冰壶莹。才华众所推,声名日以盛。六子俱名经,择师必端正。岿然六义堂,昕夕事吟咏。经以雅颂风,纬以赋比兴。埙唱而篪和,金声而玉振。讲论俱精详,初匪隔壁听。儿孙立阶庭,兰玉辉相映。谈笑既雍容,衣冠犹伊静。雕盘错珍馐,芳樽酌佳酝。座客皆簪缨,劝酬总名胜。我为宗族来,升堂展家庆。因参谱系源,获睹文章印。心怀报主恩,无从接先进。忧国忘其家,老身况多病。朝野日疮痍,国是靡有定。临别泪纵横,闻风时问讯。

信国堂、正气堂

信国堂、正气堂:宋代文天祥为左丞相,封信国侯,进屯潮阳,元将张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气歌就义》。此后文姓后人分别以信国堂、正气堂为各宗祠堂号.今浙江省温州江记岛有一“宋文信国公祠”,两侧有对联: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成一舟,中间门庭大书:天地正气.广东潮汕地区,广西部份地区文姓多以正气堂为堂号。

雁门堂

大约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时,在周文王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是为雁门文之发祥。其后人以其邑地名为堂号,今江西,湖南等部份地区文姓人以此为堂号,

化蜀堂

此堂号多为安徽省舒城以及四川省部份地区文氏所用,皆因文氏蜀地基祖文翁(前156~前101),名党,舒城县春秋乡枫香树村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他成功地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石室”,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所以,其后人取其义,谓文氏堂号化蜀堂。

一、wé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侗、壮、水、苗、黎、土家、布依、傈僳、仡佬、锡伯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风俗通》云:‘周文王支孙以谥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太岳后有文氏。”太岳乃炎帝之后,则此当系出姜姓。

3、又注:“一云当出卫将军文子之后。”《中国姓氏大全》亦称:“周代卫国将军文子的后代。”文子,疑指孙文子,卫大夫,历定、献、殇三朝。

4、郑樵又注:“宋潞公(潞国公,文彦博之封)家本敬氏,避国讳改为文字(按:《宋史·文彦博传》载;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载:“宋文彦博本姓敬氏,曾大父避晋祖讳更姓文氏,至汉复姓敬;宋避翼祖讳复改文氏。”(按:《万姓统谱》“苟”姓(注)云:一派出自敬氏,避晋讳去“文”为“苟”字;《世谱》云:敬氏避晋讳亦改为“恭”字。是敬氏所改。不独文氏,或为苟,或为“恭”。)(5)清代高丽族亦有文姓,世居嘉山堡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6、或为清代满族姓文扎氏、喜塔喇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7、锡伯族之文氏,则由温都尔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文”而得。望出雁门。春秋时越有文种,为大夫;汉代有文渐,资县人;南宋有文天祥,爱国民族英雄。

二、

文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7%,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文姓人口26%。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区亦多此姓。以上五省区文姓约占全国汉族文姓人口79%。

文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之支庶以谥为氏,见《风俗通》。

2、系自姜姓。周文王封炎帝之后太岳之裔文叔于许(故城在今河南许昌),称许文叔,其支庶以文为氏,

3、系自妫姓。战国时齐田威王之孙孟尝君田文,死后谥文子,其子孙遂以谥为氏。

4、春秋时卫国将军文子之后。

5、宋时潞国公文彦博本姓敬,其先避后晋石敬瑭讳,去苟为文氏,至后汉时复为敬氏,宋时彦博之祖父为避翼祖(赵匡胤之父赵敬)讳,复改为文氏。

6、清时高丽人姓。世居嘉山堡。

7、清时满洲八旗姓喜塔喇氏、文扎氏等后均改姓文。今满族姓。

8、清蒙古鄂依罗特氏,后改为文氏。今蒙古族姓。

9、清时四川永宁道提标辖、蛮彝司土司姓文,原籍湖广,得姓于明朝。

10、锡伯族姓温都尔氏,汉姓为文。土家、黎、壮、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文姓名人:

文种,春秋时越王勾践时大夫,屡建大功,灭吴后,被勾践赐死。

郡望:雁门。

姓氏源流

一、wé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侗、壮、水、苗、黎、土家、布依、傈僳、仡佬、锡伯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风俗通》云:‘周文王支孙以谥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太岳后有文氏。”太岳乃炎帝之后,则此当系出姜姓。

3、又注:“一云当出卫将军文子之后。”《中国姓氏大全》亦称:“周代卫国将军文子的后代。”文子,疑指孙文子,卫大夫,历定、献、殇三朝。

4、郑樵又注:“宋潞公(潞国公,文彦博之封)家本敬氏,避国讳改为文字(按:《宋史·文彦博传》载;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载:“宋文彦博本姓敬氏,曾大父避晋祖讳更姓文氏,至汉复姓敬;宋避翼祖讳复改文氏。”(按:《万姓统谱》“苟”姓(注)云:一派出自敬氏,避晋讳去“文”为“苟”字;《世谱》云:敬氏避晋讳亦改为“恭”字。是敬氏所改。不独文氏,或为苟,或为“恭”。)(5)清代高丽族亦有文姓,世居嘉山堡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6、或为清代满族姓文扎氏、喜塔喇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7、锡伯族之文氏,则由温都尔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文”而得。望出雁门。春秋时越有文种,为大夫;汉代有文渐,资县人;南宋有文天祥,爱国民族英雄。

二、

文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7%,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文姓人口26%。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区亦多此姓。以上五省区文姓约占全国汉族文姓人口79%。

文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之支庶以谥为氏,见《风俗通》。

2、系自姜姓。周文王封炎帝之后太岳之裔文叔于许(故城在今河南许昌),称许文叔,其支庶以文为氏,

3、系自妫姓。战国时齐田威王之孙孟尝君田文,死后谥文子,其子孙遂以谥为氏。

4、春秋时卫国将军文子之后。

5、宋时潞国公文彦博本姓敬,其先避后晋石敬瑭讳,去苟为文氏,至后汉时复为敬氏,宋时彦博之祖父为避翼祖(赵匡胤之父赵敬)讳,复改为文氏。

6、清时高丽人姓。世居嘉山堡。

7、清时满洲八旗姓喜塔喇氏、文扎氏等后均改姓文。今满族姓。

8、清蒙古鄂依罗特氏,后改为文氏。今蒙古族姓。

9、清时四川永宁道提标辖、蛮彝司土司姓文,原籍湖广,得姓于明朝。

10、锡伯族姓温都尔氏,汉姓为文。土家、黎、壮、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文姓名人:

文种,春秋时越王勾践时大夫,屡建大功,灭吴后,被勾践赐死。

郡望:雁门。

堂号

燕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郡,秦、西汉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南)。相当于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东汉移治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

文姓家谱

1929年文暖玉修有《文氏宗谱》。

文天祥所撰 永和文氏宗谱:序:以一家视一族,则一家亲;以一族视四海。则一族亲;溥而视之四海,皆同胞之亲也。所以涣涣华夏巍巍文姓,高山流水天下一家是也.

文姓的堂号有许多如六义堂,雁门堂,信国堂、正气堂等,其中多与国信公文天祥公有关,实则因为后人崇敬和缅怀天祥公.

六义堂

六义堂,为今湖南衡山,江西部份地区等文氏堂号。这里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此堂号的来源。在宋景定五年,文天祥莅永新固塘省族,闻族叔正道公(字公行,号蓬山)六个儿子俱中了举人,于是为其寝堂题写“六义堂”匾名,并赋诗赞之;吾爱张子厚,西铭识性情。四海皆兄弟,矧我有同姓。吾宗蓬山翁,屏居乐闲静。三峰笔格横,一水冰壶莹。才华众所推,声名日以盛。六子俱名经,择师必端正。岿然六义堂,昕夕事吟咏。经以雅颂风,纬以赋比兴。埙唱而篪和,金声而玉振。讲论俱精详,初匪隔壁听。儿孙立阶庭,兰玉辉相映。谈笑既雍容,衣冠犹伊静。雕盘错珍馐,芳樽酌佳酝。座客皆簪缨,劝酬总名胜。我为宗族来,升堂展家庆。因参谱系源,获睹文章印。心怀报主恩,无从接先进。忧国忘其家,老身况多病。朝野日疮痍,国是靡有定。临别泪纵横,闻风时问讯。

信国堂、正气堂

信国堂、正气堂:宋代文天祥为左丞相,封信国侯,进屯潮阳,元将张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气歌就义》。此后文姓后人分别以信国堂、正气堂为各宗祠堂号.今浙江省温州江记岛有一“宋文信国公祠”,两侧有对联: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成一舟,中间门庭大书:天地正气.广东潮汕地区,广西部份地区文姓多以正气堂为堂号。

雁门堂

大约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时,在周文王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是为雁门文之发祥。其后人以其邑地名为堂号,今江西,湖南等部份地区文姓人以此为堂号,

化蜀堂

此堂号多为安徽省舒城以及四川省部份地区文氏所用,皆因文氏蜀地基祖文翁(前156~前101),名党,舒城县春秋乡枫香树村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他成功地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石室”,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所以,其后人取其义,谓文氏堂号化蜀堂。

一、wé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侗、壮、水、苗、黎、土家、布依、傈僳、仡佬、锡伯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风俗通》云:‘周文王支孙以谥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太岳后有文氏。”太岳乃炎帝之后,则此当系出姜姓。

3、又注:“一云当出卫将军文子之后。”《中国姓氏大全》亦称:“周代卫国将军文子的后代。”文子,疑指孙文子,卫大夫,历定、献、殇三朝。

4、郑樵又注:“宋潞公(潞国公,文彦博之封)家本敬氏,避国讳改为文字(按:《宋史·文彦博传》载;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载:“宋文彦博本姓敬氏,曾大父避晋祖讳更姓文氏,至汉复姓敬;宋避翼祖讳复改文氏。”(按:《万姓统谱》“苟”姓(注)云:一派出自敬氏,避晋讳去“文”为“苟”字;《世谱》云:敬氏避晋讳亦改为“恭”字。是敬氏所改。不独文氏,或为苟,或为“恭”。)(5)清代高丽族亦有文姓,世居嘉山堡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6、或为清代满族姓文扎氏、喜塔喇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7、锡伯族之文氏,则由温都尔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文”而得。望出雁门。春秋时越有文种,为大夫;汉代有文渐,资县人;南宋有文天祥,爱国民族英雄。

二、

文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7%,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文姓人口26%。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区亦多此姓。以上五省区文姓约占全国汉族文姓人口79%。

文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之支庶以谥为氏,见《风俗通》。

2、系自姜姓。周文王封炎帝之后太岳之裔文叔于许(故城在今河南许昌),称许文叔,其支庶以文为氏,

3、系自妫姓。战国时齐田威王之孙孟尝君田文,死后谥文子,其子孙遂以谥为氏。

4、春秋时卫国将军文子之后。

5、宋时潞国公文彦博本姓敬,其先避后晋石敬瑭讳,去苟为文氏,至后汉时复为敬氏,宋时彦博之祖父为避翼祖(赵匡胤之父赵敬)讳,复改为文氏。

6、清时高丽人姓。世居嘉山堡。

7、清时满洲八旗姓喜塔喇氏、文扎氏等后均改姓文。今满族姓。

8、清蒙古鄂依罗特氏,后改为文氏。今蒙古族姓。

9、清时四川永宁道提标辖、蛮彝司土司姓文,原籍湖广,得姓于明朝。

10、锡伯族姓温都尔氏,汉姓为文。土家、黎、壮、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文姓名人:

文种,春秋时越王勾践时大夫,屡建大功,灭吴后,被勾践赐死。

郡望:雁门。

[ 文 ]的同部首字 - [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