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zhú,dǔ ]

读音:zhú,dǔ

拼音:zhu,du

简繁:竺

五笔:TFF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TFF

笔画:8画

吉凶:暂无

仓颉:HMM

结构:上下

郑码:MBD

四角:88101

区位:8335

统一码:7AFA

异体字:笁,篤

英汉互译:India,bamboo,surname

笔顺:撇、横、点、撇、横、点、横、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9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3251987年2721982年292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02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竺姓主要源自:竹姓。

1、出自竹姓,以国名为氏,后改为竺生。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到了春秋时,其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之后以国名为姓,称竹氏。至汉代,有枞阳人竹晏,因避仇人而改为竺姓,其后沿用不改。

2、源于古印度,属于外来姓氏。据《姓苑》和《汉书·西域传》等记载,古代印度称天竺国,有天竺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后来,中国僧侣有的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父之姓,成为竺姓。通常认为汉代宣帝时竺次为中国竺姓始祖。在释道安之前,国人入沙门者,皆从俗姓,外国来的僧人都是以国名为姓,比如姓安的是安息人(今伊朗一带,西方人称帕提亚),姓支的是月支人(大月支,他们国王的头被匈奴王当作尿壶),姓康的是康居人(今哈萨克斯坦一带),姓竺的是天竺人,等等!

姜姓竺氏:

夏禹在世之时,曾封炎帝的后裔在台(今辽宁朝阳市一带),称墨台氏,后来简称墨,这就是墨氏的由来。到了商汤时,又将墨台氏改封在孤竹(今河北卢龙南)。商末,孤竹国君名初,字子朝。子朝生有三个儿子,他觉得小儿子智(字公达)比较能干,便欲立他为国君继承人。子朝死后,公达认为哥哥允(字公信)是长子,君位应当由哥哥继承,自己继位是有违祖制。而公信则认为不能违背父命,坚决不接受。两人让来让去,最后干脆一道离国出走。兄弟二人出走之后,国人便立中子文(字公高)为君。国人后来以国名命氏,便是竹姓。这位大哥的谧号就是伯夷,而小弟就是叔齐。伯夷、叔齐离国之后,在各地流浪了一阵。他们听说西伯昌是位尊老爱幼的仁君,便去投奔西伯昌。后来姬发伐纣,他们认为这是犯上作乱,以臣代君,反对并阻拦武王发兵。武王克商后,他们表示不吃乱臣贼子的粮食,不食周粟,跑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西南)中,采摘薇菜充饥。后来又有人告诉他们,首阳山也是周室之地,于是他们二人就饿死在那里。到了东汉年间,枞阳侯竹晏认为本姓原出于伯夷、叔齐二贤,就在“竹”字下加了个“二”字,改成竺氏了。这就是姜姓竺氏的由来。伯夷的后人,也有称为伯氏的!所以竺姓也是炎帝的直系血脉治姓!

得姓始祖

竺次。提起“竺”这个字,大家要联想到古代的天竺国。而实际上我国的竺氏也的确来自天竺国。他们跟中国的关系根深蒂固,大约已经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所谓“天竺”,就是印度的古称,亦作天笃、身毒等名。竺姓中国人,因为来自古老的印度,所以他们的文化背景也是深厚无比,丝毫都不比土生土长的姓氏逊色。头一个自印度到中国来开基的姓始祖,就是汉宣帝时以谒者身份来华的竺次,故竺次就是竺姓的始祖。

竺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二位门阀。竺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竺姓与竹姓同源。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孤竹国国君的后人就有以国名的一字为姓,称为竹氏。东汉时。枞阳侯竹晏认为竹源出自孤竹国两位贤人,即伯夷和叔齐(二人为商末周初的贤人,因不食乱臣之粮而饿死于首阳山),于是在“竹”字下面加个“二”字,即成了“竺”氏。另外,古时称印度为天竺国,曾有僧人来中国传经时,为了适应汉文化的习惯,就取一个字为他们的姓氏,而他们被称为天竺僧,就多以竺为姓。后来,有些僧人在中国定居,而有些汉族的僧人因拜师也随他们姓竺,这样,竺姓就在汉人中传开来。还有,因竺和竹同音,汉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为姓竺,其后人因之。据《汉书·西域传》考证。但我国另一部姓氏古籍《姓苑》上说:“竺本姓竹,至汉枞阳竹晏改为竺。”依照《姓苑》的考证,我国的竹氏源流,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氏焉,东莞。”望族居东海郡(今山东省兖州东南)。

后有吉安郡丞迁于浙江嵊州金庭,为浙江嵊州、上虞、奉化竺姓始祖。葬于灵鹅村。现宁波奉化多有竺姓人士居住,有后竺村等。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东海堂:以望立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枞阳堂:汉朝时期,竺晏为枞阳侯。又因竺氏本姓竹,由竺晏才改姓竺的,故以其爵为堂号。

化乡堂:宋朝时期的竺大年是沈焕的入室弟子。性格行为既严肃又庄重。长于说《礼》,乡人都受他的感化。

听彝堂:浙江奉化溪口镇董村上堡的竺氏堂号。

一、zh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东之昌乐、山西之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安徽之贵池及泾县、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清通志》亦俱收载,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本天竺胡人,后汉归中国而称竺氏。”此当以国为氏,出自印度。

2、又称:“后汉竺晏,本姓竹,避仇加‘二’。”汉有竺次,宣帝时谒者;又有竺固,后汉侍中,西平侯;宋代有竺大年,奉化人;明代有竺渊,福建参议;清代有竺华邦,沧州吏目。

二、

竺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竺姓人口94%。

竺姓起源:

1、山西侯马出土战国盟书上已有竺姓。又,西汉宣帝时有谒者竺次。均早于东汉。

2、系自竹姓。东汉枞阳侯竹晏之后,以其出于名贤之后,相传为商季伯夷叔齐之后,乃于竹姓下加二字为竺氏。

3、本为汉时西域天竺国胡人,归中国者以竺为氏。

4、满族姓。

竺姓名人:

竺曾,东汉光武时酒泉都尉。竺渊,明时浙江奉化人,宣德进士,正统中福建参议。

郡望:东海。

历史名人

竺姓古代名人

竺渊明朝,文士,宣德年间举为进士。被朝廷任为官员,正统中为福建参议,敕守银坑,盗贼四起时,竺渊率众捕盗,反被盗贼所捕,后因不屈于盗被杀。

竺法深晋朝,僧人。名潜,或称道潜,字法深。俗姓王,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18岁便出家,师从富有才解久负盛名的名僧刘元真,慢慢克服了一般士族子弟习见的浮华性格,深刻钻研了般若学的佛学理论,加上相貌堂堂,谈吐风雅,在京城长安已小有名声。至24岁时,独自登坛讲学,所讲《正法华经》、《大品般若经》,义理深奥,剖析明白,前来听讲受业者常济济一堂,多达五六百人。

竺道馨晋朝,女僧,雅能清淡,尤善小品。

竺道生南北朝,僧人。俗姓魏,原籍钜鹿(河北省平乡县)人,而寄居彭城(江苏省铜山县)。大约十岁,即依名僧竺法汰出家。曾随僧伽提婆研习有部之学,并受学鸠摩罗什深得般若之旨。高僧传本传谓其“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万里随法,不惮疲苦。”因而得以摄受涵泳空有两宗的学说,以建构独特的思想。

竺大年宋朝,学者,专心研究儒家经典《礼记》,著有一本叫《礼记订议》的书。

竺绍康清末,反清志士。在秋瑾与徐锡麟策划皖浙起义时,被任命为光复军分统。皖浙起义失败后,被通缉,避入台州山区。

竺晏汉朝,即竹晏,汉朝官员,封凝阳侯

竺曾汉朝,官员,将任酒泉都督

竺姓近代名人

竺时英(1904.10.16-1934.4.17),浙江省奉化市西圃村人。1911年在当地小学读书,1916年进县城文聚高小。1919年考入宁波省立第四师范,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法系。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传到甬城,接受进步思想,和同学们一起走出课堂,抵制洋货,投入反帝爱国运动。1923年9月宁波第四师范并入四中。在进步教师指导下,和裘古怀等10多名同学,在校内竹洲组织了“飞蛾社”。恪守社旨,按月读书一册,集会一次,宣读自己撰写的理论文章,交流学习心得。此外还经常听取由校长经享颐请来的革命前辈,文化名人的报告和讲学。

竺清旦(1899.6.5-1935.12),字起元,号照卿,化名包起凤、竹卿、贞大房、刘晓平等,浙江省奉化县董村人。出身于一个秀才之家。从小即在父亲的教育下读书写字,学诗作文。1917年起先后在奉化、镇海、鄞县的一些小学当教员或校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1924年初任鄞县五乡碶鄮溪区区立一校校长时,曾发动数百名群众与当地豪绅作斗争。1925年7月筹建了两个村的农民协会。1926年3月中共宁波地委改组,被选为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4月国民党宁波市党部改组,被选为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长。负责整个宁波地区农运工作期间,经常深入农村,进行具体的指导。5月去广州参加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8月因宁波缺乏农运干部,奉命提前返回。11月任江浙区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12月宁绍台农民协会成立,被选为会长,采取以会代训和印发资料等办法,培训了一批农运骨干,组建了多支农民自卫军。1927年2月北伐军到达宁波,各界人士在小校场集会欢迎。在会上发表演讲,以宁绍台农民协会名义向北伐军提出了13项要求。3月2日宁波临时市政府筹委会成立,任委员。深入余姚庵东盐场,发动盐民,组织盐民协会,被推举为主任,还成立了盐民自卫军,公审了盐霸高锦泰。至4月宁绍台地区有组织的农民已达20余万人。4月9日宁波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清党”事件,遭通缉,被迫出走武汉。6月全国第四次劳动代表大会在汉口召开,作为浙江代表出席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会议结束后,被留下来担任短训班的教员。“七·一五”汪精卫在武汉反革命政变后,被送往苏联学习。

郡望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东海堂:以望立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枞阳堂:汉朝时期,竺晏为枞阳侯。又因竺氏本姓竹,由竺晏才改姓竺的,故以其爵为堂号。

化乡堂:宋朝时期的竺大年是沈焕的入室弟子。性格行为既严肃又庄重。长于说《礼》,乡人都受他的感化。

听彝堂:浙江奉化溪口镇董村上堡的竺氏堂号。

一、zh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东之昌乐、山西之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安徽之贵池及泾县、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清通志》亦俱收载,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本天竺胡人,后汉归中国而称竺氏。”此当以国为氏,出自印度。

2、又称:“后汉竺晏,本姓竹,避仇加‘二’。”汉有竺次,宣帝时谒者;又有竺固,后汉侍中,西平侯;宋代有竺大年,奉化人;明代有竺渊,福建参议;清代有竺华邦,沧州吏目。

二、

竺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竺姓人口94%。

竺姓起源:

1、山西侯马出土战国盟书上已有竺姓。又,西汉宣帝时有谒者竺次。均早于东汉。

2、系自竹姓。东汉枞阳侯竹晏之后,以其出于名贤之后,相传为商季伯夷叔齐之后,乃于竹姓下加二字为竺氏。

3、本为汉时西域天竺国胡人,归中国者以竺为氏。

4、满族姓。

竺姓名人:

竺曾,东汉光武时酒泉都尉。竺渊,明时浙江奉化人,宣德进士,正统中福建参议。

郡望:东海。

姓氏源流

一、zh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东之昌乐、山西之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安徽之贵池及泾县、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清通志》亦俱收载,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本天竺胡人,后汉归中国而称竺氏。”此当以国为氏,出自印度。

2、又称:“后汉竺晏,本姓竹,避仇加‘二’。”汉有竺次,宣帝时谒者;又有竺固,后汉侍中,西平侯;宋代有竺大年,奉化人;明代有竺渊,福建参议;清代有竺华邦,沧州吏目。

二、

竺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竺姓人口94%。

竺姓起源:

1、山西侯马出土战国盟书上已有竺姓。又,西汉宣帝时有谒者竺次。均早于东汉。

2、系自竹姓。东汉枞阳侯竹晏之后,以其出于名贤之后,相传为商季伯夷叔齐之后,乃于竹姓下加二字为竺氏。

3、本为汉时西域天竺国胡人,归中国者以竺为氏。

4、满族姓。

竺姓名人:

竺曾,东汉光武时酒泉都尉。竺渊,明时浙江奉化人,宣德进士,正统中福建参议。

郡望:东海。

堂号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东海堂:以望立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枞阳堂:汉朝时期,竺晏为枞阳侯。又因竺氏本姓竹,由竺晏才改姓竺的,故以其爵为堂号。

化乡堂:宋朝时期的竺大年是沈焕的入室弟子。性格行为既严肃又庄重。长于说《礼》,乡人都受他的感化。

听彝堂:浙江奉化溪口镇董村上堡的竺氏堂号。

一、zh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东之昌乐、山西之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安徽之贵池及泾县、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清通志》亦俱收载,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本天竺胡人,后汉归中国而称竺氏。”此当以国为氏,出自印度。

2、又称:“后汉竺晏,本姓竹,避仇加‘二’。”汉有竺次,宣帝时谒者;又有竺固,后汉侍中,西平侯;宋代有竺大年,奉化人;明代有竺渊,福建参议;清代有竺华邦,沧州吏目。

二、

竺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浙江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竺姓人口94%。

竺姓起源:

1、山西侯马出土战国盟书上已有竺姓。又,西汉宣帝时有谒者竺次。均早于东汉。

2、系自竹姓。东汉枞阳侯竹晏之后,以其出于名贤之后,相传为商季伯夷叔齐之后,乃于竹姓下加二字为竺氏。

3、本为汉时西域天竺国胡人,归中国者以竺为氏。

4、满族姓。

竺姓名人:

竺曾,东汉光武时酒泉都尉。竺渊,明时浙江奉化人,宣德进士,正统中福建参议。

郡望:东海。

[ 竺 ]字的同音字 - [ zhu,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