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nán ]

读音:nán

拼音:nan

简繁:南

五笔:FMUF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FMUF

笔画:9画

吉凶:吉

仓颉:JBTJ

结构:上下

郑码:EDLD

四角:40227

区位:3647

统一码:5357

异体字:?,?

英汉互译:south,southern part,southward

笔顺:横、竖、竖、横折钩、点、撇、横、横、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752018年2014年
2013年2682007年2006年274
1995年3331987年3241982年326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南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张姓。

南姓起源有六:

①、出自周代南仲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源韵谱》所载:商王盘庚妃姜氏,梦龙入怀,孕十二月而子,手握“南”字,长大后主管荆州,号“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周初为大夫,后世子孙遂以祖名为姓,称南氏。

②、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载“郑樵《通志》:以字为姓。南氏,姬姓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以字为姓。”春秋时卫国公子郢,字子南,其支孙以祖字为姓,称南氏。

③、出自春秋时晋国隐士之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有晋国高士居隐于南乡(今山西),其后代子孙以地名为姓,称南氏。

④、出自姒姓,源自夏禹之后,以国名为氏,为男氏所改。据《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索隐:“系本‘男’作‘南’”,称南氏。

⑤、出自他族,满族南姓来自那拉氏;今汉、藏、满、回、蒙古、朝鲜、僳僳等民族均有南姓。

⑥、出自张姓,避祸,改为南姓。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贤明,曾修兴济减河(天津娘娘河)、建青县盘古庙等好事,而其两兄弟却仗皇亲一贯仗势欺人、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明世宗下令将其问斩。1547年前后,子孙四处逃跑,四个方向便演化为后来东、南、西、北四个姓氏,南姓由此而来。

南姓起源较多,很早便分布中原大地及边远地区,而以陕西、山西为主要聚居区,后逐渐向东、向南扩展。汉唐之间在河南、安徽交界处形成郡姓望族,以汝南郡为郡望。如今在湖北、浙江、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天津、陕西、辽宁、湖南、广东、广西、甘肃以及新疆等地均有南姓分布。目前南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汝南郡汉置,治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汝南堂。

自立堂号:忠义堂等。

宗族字派

黑龙江省南氏字辈:曹国井万喜,中福振元江。海河山沿秀,风云世代祥。满洲青华绿,天林佩汤阻。

湖北浠水南氏字辈:鉴阳斗子,延邦一应,天运方兴,玉堂集瑞,金策储英,文章唤启。

浙江乐清南氏字辈:嗣元应德光,常存君子道,孝友启贤良。

河北泊头南氏字辈:金汝荣振保,永西树德奎。

辽宁朝阳南氏字辈:元庆景海保,志国振德方。

一、n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涉县、尚义、黄骅,山东之东平、昌乐、平邑、龙口,辽宁之清原,新疆之塔城,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广西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藏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史记》注云:“南氏,禹之后。”则此当系出姒姓。

2、《姓源韵谱》云:“盘庚妃姜氏梦龙入怀,十二月而生,手把‘南’字,长封荆州,号‘南赤龙’。”曾孙南仲,为周宣王时大夫,此之南氏。系出子姓。

3、郑樵则云:“姬姓。卫灵公之子郢字子南,以字为氏。……又,鲁亦有南氏;又,楚有子南氏,亦南氏,是皆以字为氏者。”

4、郑樵又注:“晋高士隐於南乡,因改为南氏。”望汝南。春秋时鲁有南遗子、南蒯;战国卫有南又子;唐代有南霁云,顿丘人;明代有南元善;又有南大吉、渭南人,绍兴知府。

二、

南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75%。

南姓起源:

1、夏禹之后有南氏,见《史记》。

2、商王盘庚妃姜氏生子名南赤龙,曾孙南仲为周宣王时大夫,其后以南为氏。

3、古有南国,以二臣争权而亡,见《周书》。以国为氏,见《姓源》。

4、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以字为氏。

5、春秋时楚庄王之子追舒,字子南,其后有子南氏,后又改为南氏。

6、春秋时鲁公族有南氏。

7、春秋时晋高士隐于南乡(故城在今河南淅川东南),因以为氏。

8、清满洲八旗那木都鲁氏、纳喇氏等后均有改为南氏者。

9、朝鲜族姓。

南姓名人:

南文子,春秋时卫大夫。

郡望:汝南。

历史名人

南姓古代名人

南霁云唐朝(?—757),将领。顿邱人。善骑射,少为舟子,后为张巡将。安禄山反,从巡守睢阳,既而城中食尽,霁云奉命突围出,乞师于贺兰进明;进明无出师意,又欲留他,设宴飨之;霁云拔刀断指,不食而去。复冒围入,后城陷被执,贼欲迫降。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霁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遂与巡同被害。

南巨川唐朝,文学家。鲁郡人。盛王府录事参军南琰之子。开元二十七年登进士第。至德二载任给事中,奉使吐蕃。后坐事贬崖州,经岳州,贾至有诗赠之。著有《续神异记》,载冥祥灵验故事,今不存。

南卓唐朝,学者。字昭嗣。初游学于吴、楚,羁旅十余年。大和二年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任拾遗时,因诤谏贬为松滋县令。会昌元年,任洛阳令,后为婺、蔡二州刺史。大中中,官黔南观察使,卒。卓善诗文,亦通音乐。其任洛阳令时,数陪白居易、刘禹锡宴游论文,因谈及羯鼓事,白、刘二人遂劝其撰《羯鼓录》。此书分前后二录。前录首叙羯鼓形状,次叙玄宗以后诸故实。后录载宋璟知音事,亦附以羯鼓诸宫曲名,为研究唐代音乐之重要资料。另著有《唐朝纲领图》、《南卓文》等

南企仲明朝,居益族父,万历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文选郎、太仆卿。请亟罢吏、刑二部尚书李戴、萧大亨官,帝大怒,降企仲官一级。复被张凤翔弹劾,削籍。天启时,累迁南京吏部尚书,以老致仕。

南居益明朝(?—1643),明将领。陕西渭南人,字思受,号二太。万历进士。天启时,曾巡抚福建,荷兰海盗骚扰漳、泉,击退之,并筑城镇海港,平息海患。后被削籍。崇祯元年(1628),起为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后代张风翔为工部尚书,不久削籍归乡。十六年,李自成攻克渭南,迫降不从,次年绝食而死。著有《青箱堂集》等。

南袞(1471年-1527年3月10日),韩国人。

南逢吉明朝,政治人物,陕西渭南人。

南梦班清朝,湖广蕲水(湖北浠水)人,清朝政治人物,曾任华亭县(属上海)知县一职。

南姓近代名人

南桂馨(1884年3月23日-1966年9月14日),山西省宁武县城内人,卒于北京。

南志信1886年4月18日-1958年8月13日,(台湾南岛民族-卑南语:Sising),臺湾臺东市卑南族人,為首位臺湾原住民西医。出生於臺湾清治时期的臺湾府卑南厅卑南社。

南汉宸(1895年-1967年1月27日),山西赵城(今洪洞县)人,卒于北京。

郡望

汝南郡汉置,治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汝南堂。

自立堂号:忠义堂等。

宗族字派

黑龙江省南氏字辈:曹国井万喜,中福振元江。海河山沿秀,风云世代祥。满洲青华绿,天林佩汤阻。

湖北浠水南氏字辈:鉴阳斗子,延邦一应,天运方兴,玉堂集瑞,金策储英,文章唤启。

浙江乐清南氏字辈:嗣元应德光,常存君子道,孝友启贤良。

河北泊头南氏字辈:金汝荣振保,永西树德奎。

辽宁朝阳南氏字辈:元庆景海保,志国振德方。

一、n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涉县、尚义、黄骅,山东之东平、昌乐、平邑、龙口,辽宁之清原,新疆之塔城,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广西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藏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史记》注云:“南氏,禹之后。”则此当系出姒姓。

2、《姓源韵谱》云:“盘庚妃姜氏梦龙入怀,十二月而生,手把‘南’字,长封荆州,号‘南赤龙’。”曾孙南仲,为周宣王时大夫,此之南氏。系出子姓。

3、郑樵则云:“姬姓。卫灵公之子郢字子南,以字为氏。……又,鲁亦有南氏;又,楚有子南氏,亦南氏,是皆以字为氏者。”

4、郑樵又注:“晋高士隐於南乡,因改为南氏。”望汝南。春秋时鲁有南遗子、南蒯;战国卫有南又子;唐代有南霁云,顿丘人;明代有南元善;又有南大吉、渭南人,绍兴知府。

二、

南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75%。

南姓起源:

1、夏禹之后有南氏,见《史记》。

2、商王盘庚妃姜氏生子名南赤龙,曾孙南仲为周宣王时大夫,其后以南为氏。

3、古有南国,以二臣争权而亡,见《周书》。以国为氏,见《姓源》。

4、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以字为氏。

5、春秋时楚庄王之子追舒,字子南,其后有子南氏,后又改为南氏。

6、春秋时鲁公族有南氏。

7、春秋时晋高士隐于南乡(故城在今河南淅川东南),因以为氏。

8、清满洲八旗那木都鲁氏、纳喇氏等后均有改为南氏者。

9、朝鲜族姓。

南姓名人:

南文子,春秋时卫大夫。

郡望:汝南。

姓氏源流

一、n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涉县、尚义、黄骅,山东之东平、昌乐、平邑、龙口,辽宁之清原,新疆之塔城,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广西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藏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史记》注云:“南氏,禹之后。”则此当系出姒姓。

2、《姓源韵谱》云:“盘庚妃姜氏梦龙入怀,十二月而生,手把‘南’字,长封荆州,号‘南赤龙’。”曾孙南仲,为周宣王时大夫,此之南氏。系出子姓。

3、郑樵则云:“姬姓。卫灵公之子郢字子南,以字为氏。……又,鲁亦有南氏;又,楚有子南氏,亦南氏,是皆以字为氏者。”

4、郑樵又注:“晋高士隐於南乡,因改为南氏。”望汝南。春秋时鲁有南遗子、南蒯;战国卫有南又子;唐代有南霁云,顿丘人;明代有南元善;又有南大吉、渭南人,绍兴知府。

二、

南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75%。

南姓起源:

1、夏禹之后有南氏,见《史记》。

2、商王盘庚妃姜氏生子名南赤龙,曾孙南仲为周宣王时大夫,其后以南为氏。

3、古有南国,以二臣争权而亡,见《周书》。以国为氏,见《姓源》。

4、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以字为氏。

5、春秋时楚庄王之子追舒,字子南,其后有子南氏,后又改为南氏。

6、春秋时鲁公族有南氏。

7、春秋时晋高士隐于南乡(故城在今河南淅川东南),因以为氏。

8、清满洲八旗那木都鲁氏、纳喇氏等后均有改为南氏者。

9、朝鲜族姓。

南姓名人:

南文子,春秋时卫大夫。

郡望:汝南。

堂号

汝南郡汉置,治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汝南堂。

自立堂号:忠义堂等。

宗族字派

黑龙江省南氏字辈:曹国井万喜,中福振元江。海河山沿秀,风云世代祥。满洲青华绿,天林佩汤阻。

湖北浠水南氏字辈:鉴阳斗子,延邦一应,天运方兴,玉堂集瑞,金策储英,文章唤启。

浙江乐清南氏字辈:嗣元应德光,常存君子道,孝友启贤良。

河北泊头南氏字辈:金汝荣振保,永西树德奎。

辽宁朝阳南氏字辈:元庆景海保,志国振德方。

一、n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涉县、尚义、黄骅,山东之东平、昌乐、平邑、龙口,辽宁之清原,新疆之塔城,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广西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藏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史记》注云:“南氏,禹之后。”则此当系出姒姓。

2、《姓源韵谱》云:“盘庚妃姜氏梦龙入怀,十二月而生,手把‘南’字,长封荆州,号‘南赤龙’。”曾孙南仲,为周宣王时大夫,此之南氏。系出子姓。

3、郑樵则云:“姬姓。卫灵公之子郢字子南,以字为氏。……又,鲁亦有南氏;又,楚有子南氏,亦南氏,是皆以字为氏者。”

4、郑樵又注:“晋高士隐於南乡,因改为南氏。”望汝南。春秋时鲁有南遗子、南蒯;战国卫有南又子;唐代有南霁云,顿丘人;明代有南元善;又有南大吉、渭南人,绍兴知府。

二、

南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75%。

南姓起源:

1、夏禹之后有南氏,见《史记》。

2、商王盘庚妃姜氏生子名南赤龙,曾孙南仲为周宣王时大夫,其后以南为氏。

3、古有南国,以二臣争权而亡,见《周书》。以国为氏,见《姓源》。

4、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以字为氏。

5、春秋时楚庄王之子追舒,字子南,其后有子南氏,后又改为南氏。

6、春秋时鲁公族有南氏。

7、春秋时晋高士隐于南乡(故城在今河南淅川东南),因以为氏。

8、清满洲八旗那木都鲁氏、纳喇氏等后均有改为南氏者。

9、朝鲜族姓。

南姓名人:

南文子,春秋时卫大夫。

郡望:汝南。

[ 南 ]字的同音字 - [ nan ]

[ 南 ]的同部首字 - [ 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