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mǐ ]

读音:mǐ

拼音:mi

简繁:米

五笔:OYTY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OYTY

笔画:6画

吉凶:吉

仓颉:FD

结构:独体

郑码:UF

四角:90904

区位:3555

统一码:7C73

异体字:?,?,侎

英汉互译:hulled or husked uncooked rice

笔顺:点、撇、横、竖、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372018年2014年107
2013年2152007年2006年210
1995年2071987年2091982年143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09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米姓主要源自:姚姓、芈姓。

米姓起源一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舍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舍人,亦称米史、粟史,为西周之始即设置的官位,长官为舍令,官称舍人,俗称米史令、粟史令,下属有丞二人,史二人,徒六人,役若干人。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国库的九谷六米之出入,归地官府司管辖,为周王朝时期的重臣之一。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舍人掌米粟之出入。米粟,九谷六米。九谷六米者,九谷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与小豆、小麦三者无米,故云九谷六米。”在舍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米氏、粟氏,世代相传至今,如开国大将粟裕就是。

米姓起源二

源于姚姓,出自远古舜帝,属于以先祖学名为氏。舜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因为他的眼睛有两个瞳仁,因此又称重华,因为舜帝出身于有虞氏部落,是黄帝支系的一个大族,以后逐渐南迁至山东地区,分衍出许多支族。庠,亦入学有成之人。春秋时期的鲁国谓之为“米廪”。源出“虞帝(舜帝)上孝,令藏粢盛之委焉。”在典籍《周语》中解释:“廪于藉东南,锺而藏之。廪,御廪。一名神仓,东南生长之处。锺,聚也。为廪以藏所藉田,以奉粢盛。”粢盛,就是祭器内的谷物。后世,将人才比作代代宗承的“粢盛”,表示出中华祖先将人才的培养重视逾于己之生命,因此将人才培养比如米廪,入学之童满一年后,即由其师为学童起一学名,列入宗谱之记。

在后世历朝历代,特别是大隋王朝正式创建科举制度以前,许多具有庠生资格的人,多有以起身份为姓氏者,称米氏,其源纷繁,不可一论。

米姓起源三

源于外夷,出自隋唐时期西域米国,属于以国名汉化改姓为氏。南宋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米,西域米国人,入中国者,因以为姓。”王应麟则在《姓氏急就篇》中说:“米氏,胡姓。唐米逢、米遂、米暨、米实、米海万;五代米君立志诚;宋米信、米璞、米贇、米芾、子友仁。芾以米氏为楚冒。又复姓,党项有米禽氏。”邵思在《姓解三卷》中也说:“米,胡人姓也,今南方有米国。”该支米氏原居昭武城(今甘肃高台),为“昭武九姓”之一;在汉朝时期归属于匈奴,迁至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两河流域(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萨马尔罕省)之后,建立了米国。该国原信奉祆教(即拜火教、摩尼教),进入中国者汉化,后裔融入汉族。

米国人在唐朝时期进入中原定居,子孙遂按汉俗以国名汉化取谐音汉字“米”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米姓起源四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回族米氏,主要出自古西域康居国的米氏。唐朝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被刘禹锡誉为“唱得凉州意外声,能变新声作旧声”的著名乐师米嘉荣,便是西域米国人。

⑵.回族中原阿拉伯名为“米纳勒”的族人,后取谐音汉字“米”为氏。

⑶.元朝时期的边帅、山西大同人米开庵,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归附于明太祖朱元璋,次年,他被调任福建邵武卫长官,直至年老辞官后,定居在邵武,为今福建米氏回族先祖。

米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米佳氏,满语为M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今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米氏。

⑵.满族密扎氏,源出卦勒察女真,满语为Mija Hala,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后多冠汉姓为米氏。

⑶.满族索察氏,满语为Soca Hala,汉义“还愿时撒的米”,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米氏。

米姓起源六

源自芈姓,出自先秦楚国的后裔,属于以音讹为氏。据史籍《史记·十·楚世家》的记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芈氏,楚姓也,陆终之子季连之后也。”按上所说,楚国之祖季连系陆终第六子,陆终系吴回之子,吴回系老童(卷章)第二子,老童系称之子,称系颛顼(高阳)第三子,颛顼系昌意之子,昌意系黄帝第二子。但在史籍《国语·郑语》中则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阐述了芈姓季连部从蛮俗,建立了荆国。在历史上,有先秦楚国王族后裔,在楚国灭亡之后,以先祖姓氏“芈”的同音字“米”为姓氏者,以避秦军杀戮,由此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自称米氏正宗。文献资料显示,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姓氏有别,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芈’姓起源于楚国。从战国时期的常见演变到现在得罕见,期间有改成‘米’、‘弭’等,米芾,是宋朝著名的书画家,他自称“是先秦楚国的后裔,本姓芈”,即芈芾。据说,米芾书法、绘画、诗作皆天下一绝,寸墨尺金,但就是总觉得自己的姓氏笔画太多,因此改“芈”以同音字“米”为姓氏。

该支米氏族人皆尊奉楚国之祖鬻熊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其他米氏合谱。

米姓分布地域

米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当代汉族米姓的人口大约有43万,为第二百一十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5%。自宋朝至今1000多年中,米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的态势。米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河北二省,大约占全国米姓总人口的31%,其次分布于重庆、河南、甘肃、山西、四川、山东,这六省市的米姓又集中了40%。湖南为米姓第一大省,大约占米姓总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以湘、渝、豫、冀为重心的米姓分布区。

在广西北部、湘黔渝、云南东部、甘川鄂大部、陕宁、青海东部、蒙晋大部、京津冀辽、山东西北,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09%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0.5%,居住了大约67%的米姓人群。在内蒙古东北部、山东部分地区、山西南端、河南、皖苏北部、湖北东部、江西西部、广东北部、广西南部、海南西部、云南中部、四川西部等地,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9%—0.12%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5%,居住了大约22%的米姓人群。

(一)宋朝时期,米姓大约有6万5干人,占全国人口的0.08%左右,排在第一百四十九位。米姓第一大省是陕西,约占全国米姓总人口的2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湖北,这三省约占全国米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河南。

(二)明朝时期,米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有3万3千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四十九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西、云南,这三省的米姓集中了米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北、四川、福建、河南等。陕西为米姓第一大省,占米姓总人口的39%。

(三)据北宋画家米芾自己考证,米氏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芈氏。除了米芾自己的“考证”,由于中国几乎没有人姓芈氏,可见芈姓都改为同音的米姓了。一说则是黄帝之孙颛顼姓芈被周武王封于楚国后,因芈与米同音则改为米。而另一说则是因为芈姓曾经是人口众多的庞大贵族家族。秦灭楚国之后,楚国芈姓贵族,为了躲避迫害。于是把姓氏改成字型相似,而且同音的“米”。也有说是因为在书写过程中不便,而将“芈”字简化为“米”字。又据《唐书》记载,“米”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中国甘肃省临泽县)有个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当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融入汉族,其中就有“米”氏。其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并以汉字“米”为氏。

米氏族人后来主要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京兆郡: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 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 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辽阳郡:即辽阳,名称始于小辽水,“水北曰阳”。汉朝时期,辽阳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敛名辽阳。辽阳是辽宁省最古老的城市。辽阳市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治所在襄平。历经秦、汉、三国时期,均属幽州辽东郡的辖地。西晋时期属平州辽东郡。东晋时期的前燕、前奏、后燕等建立割据政权,仍属辽东郡。从北燕经南北朝到隋朝时期,被高句丽割据。唐朝时期属安东都护府。国民党占领时期仍沿用旧制。1949年后实行市、县分治,属辽东省。1954年划归辽宁省。1958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属鞍山市。1961年市县分抬,仍属鞍山市。1966年改为辽宁省辖市。1968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仍为省辖市。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中国河南省南阳市。

陇西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辽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鹿门堂:宋朝礼部员外郎米元章号“鹿门居士”。

宝晋堂:米芾好洁,所居曰“宝晋斋”。

海岳斋:米芾又号米南宫,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自号“海岳外史”。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傣、仡佬、土家、东乡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引胡三省《通鉴·注》云:“米姓出自西域康居支庶,分为米国,后入中国,子孙遂以为姓。”望出陇西、高平。

2、或为芈姓所改,“宋米芾以米为楚国之后。”唐代有米嘉荣,供奉歌者;五代有米至诚;明代有米万钟。

二、

米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7%。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上述2省米姓约占全国汉族米姓人口33%。

米姓起源:

1、北宋书画家米芾,自称为战国时楚国公族之后,本姓芈,后改为同音字米。

2、相传汉时西域米国(即弭秣贺,为昭武九姓之一,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干东南)人,入中国者,以国为姓。

3、唐时回纥仆固部有米姓。

4、唐时沙陀部有米姓。

5、西夏人姓。

6、金时女真人姓石抹氏后改为米氏。

7、清满洲八旗姓舒穆鲁氏后改为米氏。今满族姓。

8、回、台湾土著、东乡、蒙古、土家、黎等民族均有此姓。

米姓名人:

米楷,东汉时人,与田盘、陈耽、薛郭、宋布、唐就、嬴咨、宣褒为八友。

郡望:京兆、陇西、高平。

历史名人

米姓古代名人

米志诚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沙陀族将领。

米芾北宋,北宋書畫家。

米友仁南宋,南宋書畫家。米芾長子。

米雯清朝,清朝書畫家。

米信北宋,米信是北宋初期开国大将,旧名海进,本奚族,少勇悍,以善射闻。

米氏太夫人南宋,是杜阮黄氏始祖黄源深的原配夫人,南宋开禧年间,米氏太夫人随丈夫黄源深由南雄珠玑巷南迁定居杜阮毕纳园。她教子有方,六子中有三子中“进士”,一子中“解元”。

米万钟明朝,字友石,一字仲沼、子愿,米芾后裔;祖籍顺天,居燕京,著名明朝书画家。

米汉雯清朝,米万钟之孙;燕京人,著名清朝书画家。

米文和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第一八一师师长。

米喇印清朝,回族;甘肃甘州人,著名清朝初期回族起义领袖。

孝平献皇后后晋,睿祖石昱妻。

郡望

京兆郡: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 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 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辽阳郡:即辽阳,名称始于小辽水,“水北曰阳”。汉朝时期,辽阳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敛名辽阳。辽阳是辽宁省最古老的城市。辽阳市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治所在襄平。历经秦、汉、三国时期,均属幽州辽东郡的辖地。西晋时期属平州辽东郡。东晋时期的前燕、前奏、后燕等建立割据政权,仍属辽东郡。从北燕经南北朝到隋朝时期,被高句丽割据。唐朝时期属安东都护府。国民党占领时期仍沿用旧制。1949年后实行市、县分治,属辽东省。1954年划归辽宁省。1958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属鞍山市。1961年市县分抬,仍属鞍山市。1966年改为辽宁省辖市。1968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仍为省辖市。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中国河南省南阳市。

陇西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辽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鹿门堂:宋朝礼部员外郎米元章号“鹿门居士”。

宝晋堂:米芾好洁,所居曰“宝晋斋”。

海岳斋:米芾又号米南宫,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自号“海岳外史”。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傣、仡佬、土家、东乡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引胡三省《通鉴·注》云:“米姓出自西域康居支庶,分为米国,后入中国,子孙遂以为姓。”望出陇西、高平。

2、或为芈姓所改,“宋米芾以米为楚国之后。”唐代有米嘉荣,供奉歌者;五代有米至诚;明代有米万钟。

二、

米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7%。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上述2省米姓约占全国汉族米姓人口33%。

米姓起源:

1、北宋书画家米芾,自称为战国时楚国公族之后,本姓芈,后改为同音字米。

2、相传汉时西域米国(即弭秣贺,为昭武九姓之一,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干东南)人,入中国者,以国为姓。

3、唐时回纥仆固部有米姓。

4、唐时沙陀部有米姓。

5、西夏人姓。

6、金时女真人姓石抹氏后改为米氏。

7、清满洲八旗姓舒穆鲁氏后改为米氏。今满族姓。

8、回、台湾土著、东乡、蒙古、土家、黎等民族均有此姓。

米姓名人:

米楷,东汉时人,与田盘、陈耽、薛郭、宋布、唐就、嬴咨、宣褒为八友。

郡望:京兆、陇西、高平。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傣、仡佬、土家、东乡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引胡三省《通鉴·注》云:“米姓出自西域康居支庶,分为米国,后入中国,子孙遂以为姓。”望出陇西、高平。

2、或为芈姓所改,“宋米芾以米为楚国之后。”唐代有米嘉荣,供奉歌者;五代有米至诚;明代有米万钟。

二、

米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7%。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上述2省米姓约占全国汉族米姓人口33%。

米姓起源:

1、北宋书画家米芾,自称为战国时楚国公族之后,本姓芈,后改为同音字米。

2、相传汉时西域米国(即弭秣贺,为昭武九姓之一,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干东南)人,入中国者,以国为姓。

3、唐时回纥仆固部有米姓。

4、唐时沙陀部有米姓。

5、西夏人姓。

6、金时女真人姓石抹氏后改为米氏。

7、清满洲八旗姓舒穆鲁氏后改为米氏。今满族姓。

8、回、台湾土著、东乡、蒙古、土家、黎等民族均有此姓。

米姓名人:

米楷,东汉时人,与田盘、陈耽、薛郭、宋布、唐就、嬴咨、宣褒为八友。

郡望:京兆、陇西、高平。

堂号

京兆郡: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 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 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辽阳郡:即辽阳,名称始于小辽水,“水北曰阳”。汉朝时期,辽阳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敛名辽阳。辽阳是辽宁省最古老的城市。辽阳市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治所在襄平。历经秦、汉、三国时期,均属幽州辽东郡的辖地。西晋时期属平州辽东郡。东晋时期的前燕、前奏、后燕等建立割据政权,仍属辽东郡。从北燕经南北朝到隋朝时期,被高句丽割据。唐朝时期属安东都护府。国民党占领时期仍沿用旧制。1949年后实行市、县分治,属辽东省。1954年划归辽宁省。1958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属鞍山市。1961年市县分抬,仍属鞍山市。1966年改为辽宁省辖市。1968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仍为省辖市。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中国河南省南阳市。

陇西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辽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鹿门堂:宋朝礼部员外郎米元章号“鹿门居士”。

宝晋堂:米芾好洁,所居曰“宝晋斋”。

海岳斋:米芾又号米南宫,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自号“海岳外史”。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傣、仡佬、土家、东乡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引胡三省《通鉴·注》云:“米姓出自西域康居支庶,分为米国,后入中国,子孙遂以为姓。”望出陇西、高平。

2、或为芈姓所改,“宋米芾以米为楚国之后。”唐代有米嘉荣,供奉歌者;五代有米至诚;明代有米万钟。

二、

米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7%。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上述2省米姓约占全国汉族米姓人口33%。

米姓起源:

1、北宋书画家米芾,自称为战国时楚国公族之后,本姓芈,后改为同音字米。

2、相传汉时西域米国(即弭秣贺,为昭武九姓之一,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干东南)人,入中国者,以国为姓。

3、唐时回纥仆固部有米姓。

4、唐时沙陀部有米姓。

5、西夏人姓。

6、金时女真人姓石抹氏后改为米氏。

7、清满洲八旗姓舒穆鲁氏后改为米氏。今满族姓。

8、回、台湾土著、东乡、蒙古、土家、黎等民族均有此姓。

米姓名人:

米楷,东汉时人,与田盘、陈耽、薛郭、宋布、唐就、嬴咨、宣褒为八友。

郡望:京兆、陇西、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