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lì ]

读音:lì

拼音:li

简繁:厲

五笔:DDNV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DDNV

笔画:5画

吉凶:吉

仓颉:MMS

结构:半包围

郑码:GGAY

四角:71227

区位:3287

统一码:5389

异体字:厲,?

英汉互译:whetstone,grind,sharpen,whet

笔顺:横、撇、横、横折钩、撇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372018年2014年
2013年2882007年2006年379
1995年3231987年1982年354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47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厉姓主要源自:姜姓。

厉姓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

远古帝王炎帝神农氏,亦称厉山氏。

在史籍《风俗通》中记载:“厉山,古列山氏之后,一曰厉山氏,即连山氏。又即烈山氏,即炎帝神农氏也。”

相传,炎帝为上古时姜姓部族联盟的首领,是少典娶有蟜氏之女而生,原居于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炎帝出生于烈山,故号烈山氏。

烈山又称列山、厉山、连山等,故而炎帝又称列山氏、厉山氏、连山氏。

在神农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厉山氏,后省文简化为字单姓厉氏、山氏,以及列山氏、连山氏、烈山氏等等。

厉姓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齐厉公,属于以谥号为氏。

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在齐国君主齐厉公姜无忌执政时期(西元前824~前804年),昏愦暴虐,时常滥杀无辜,齐国上下人等皆痛恨之,于是在周宣王二十六年(齐厉公二十年,西元前804年),众大夫联络胡公姜静之子杀死了齐厉公。

在那场动乱中,胡公姜静之子亦皆战死,齐国人遂拥立齐厉公之子姜赤即位,是为齐文公。齐文公一上台,便把参与弑杀齐厉公的七十余名大小大夫全部处死。

齐厉公被杀后,周宣王赐其谥号为“厉”,以贬戒其政,史称齐厉公。在齐厉公的嫡、庶子孙中,皆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厉氏正宗。

厉姓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诸侯国厉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周朝时期,有个诸侯国厉国,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上记载,厉国所在地在今湖北省义阳县县北之厉乡。

到了西周中期,厉国改名为赖国。

国人中有以先国名为姓氏者,称厉氏。

厉姓第四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三国时期孙吴国宗室孙秀,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孙吴国的第四代君主孙皓执政,由于他厌恶宗亲大都督孙秀,屡屡欲加以谋害,因此孙秀在孙吴建衡二年(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六年,西元270年)农历9月,被迫逃奔晋武帝,并携走不少军队,因此孙皓忿而改其姓氏为“厉”。

在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所有族人皆因此成为厉氏,世代相传至今。

厉姓第五个渊源:李姓改为厉姓。出自唐时期宗室李晋,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唐朝神龙元年(西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夺取了武则天的位置即位,恢复了大唐国号,唐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新唐帝,是为唐少帝。于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了韦后,唐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

李隆基以除杀韦后之功被唐睿宗立为太子。

唐延和元年(西元712年)农历8月,唐睿宗传位于太子,自己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唐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废唐玄宗,扶立新兴王李晋。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大臣、宦官于 唐先天二年(西元713年)赐死太平公主,诛杀新兴王李晋,其后蔓抄尽诛其余党,改元为“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 土地兼并盛行,农民逃亡日多,唐王朝内部致命的社会政治危机也已经伏下,随后爆发安史之乱

李隆基登基为唐玄宗后,诏令将新兴王李晋及其族人皆改姓为厉氏,且世代不准其恢复李氏。此后,该支李唐宗室族人皆称厉氏,世代相传至今。

厉姓第六个渊源:出自蒙古族,出自蒙古郭尔罗斯氏族,属于以宗教信仰汉化为氏。蒙古族郭尔罗斯氏族,是元朝时期豁罗剌思氏的分支后裔,世居沾河(今吉林省双阳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等地,后有满族引为行时者,满语拼音为Gorlos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郭尔罗斯氏族多改汉字姓为厉氏、郭氏、高氏等。

蒙古族、满族厉氏的来源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在历史上,蒙古族郭尔罗斯前旗喇嘛庙里,每年农历1月都要举行祭拜足戒比丘(弥勒佛)的麦德尔经会,农历6月要举行祭拜上师(喇嘛)的伊日乃经会。在这两次经会中的农历1月7~8日、农历6月14~15日,都要举行“查玛舞”,即俗称的“跳鬼”庙会。所有喇嘛庙附近的各族群众都特地来赶庙会,以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查玛舞演出。

关于“查玛舞”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居主流的一种传说是:

古时候,有一个生性残暴、无恶不作的国王,名叫郎达尔玛,他所杀的人血都流成了河,国人都想杀死这个暴君。

莫日根知道郎达尔玛喜好观赏舞蹈,他就化装成艺人,进宫去跳舞。郎达尔玛看他跳得滑稽可笑,不时抬头狂笑。莫日根杀死了这个暴虐的国王。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莫日根,也为了祈福消灾,就跳起了化装的查玛舞。

查玛舞后来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辽东地区的吉林、辽宁、黑龙江流域。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农历3月,康熙大帝巡视吉林乌拉,极力提倡喇嘛教。之后,慢清政府拔专款在今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修建了“德寿寺”、“广庆寺”,从此,喇嘛教和查玛舞进入辽东。

查玛舞属于“傩文化”范畴,舞者头戴假面。查玛舞一般有七十人、五十人两种,扮演的人物共分为八组:第一组是二十一度母(蒙语“达喇额客”),第二组是鹿神(蒙语“宝格”),第三组是海螺神(蒙语“阿斯尔”),第四组是八部鬼众(蒙语“额尔伯亥”),第五组是四厉鬼(蒙语“都呼莫”),第六组是七煞神(蒙语“道格失得”),第七组是阎王(蒙语“额尔勒格汗”),第八组是老翁(蒙语“额布根”)。

查玛舞不仅祀神,也娱人,是一种历史悠久、兼备宗教、文化、娱乐性质的民俗歌舞,曾在蒙古族居住地区广为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查玛舞逐渐消失。

蒙古族的查玛舞者,大多为世袭,在“都呼莫”舞者中有以角色为姓氏者,称都呼莫氏,汉字义就是“厉鬼氏”,后文化上汉化省改简化为单字姓厉氏,世代相传至今。

从厉姓的分布来看,山 东、浙 江一带居多,辽宁、江苏也有,湖北的随州不知道有没有。衡阳的厉姓应该是属于散落在外的一支,像其他散落在全国各地、繁衍生息的厉姓氏族一样。我的先祖是属于四种厉姓起源的哪一支?他是何年何代来到衡阳的?史料已经失传,无从考究,只是小时候听族内的老辈人传说过,先祖是躲灾避难来到衡阳这个地方的,我的先祖带领他的十个彪悍的儿子,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衡阳这个地方落地生根,繁衍了整个氏族,建立了厉家村。从资料上看,衡阳厉姓应该与浙江舟山一带的厉姓不是同支,因为辈分排行对不上号。在浙江舟山一带的厉姓的辈分是按一首百字诗排行的。得姓自齐始 家声著景阳 鹜州分派远 甬上衍流长 鸣鹤锺奇胜 迁莺卜允臧 先猷诚可念 后嗣益宜昌 农田时勤业 儒林日漱芳 敦伦思秩叙 报本奉承尝 勋名垂竹帛 行谊表圭璋 保世须诒款 延庥定发祥 云乃皆蔚起 谱牒纪辉煌 这里面没有我们衡阳厉姓的“万选文章,硕彦英俊”,所以可以推断,我的先人应该不是出于这一支。浙江舟山一带的厉姓的“百字行诗”的头四句,可解释为:“厉”家的姓字,起源于(鲁)齐之国(山东),厉家人的名声,在景阳地方上是很著名的。厉姓分派在鹜州(金华)以及“衍流长”于“甬上”(宁波),这一支应该是姜子牙的后人。从地域来看,衡阳距湖北最近,衡阳厉姓有可能始于厉国,但我也没有找到史料记载。衡阳的厉姓也有可能是三国孙秀或是唐代新兴王李晋的后人,都有可能,这两支的厉姓氏族是叛逆的,是被欺压的,是受到歧视的,显然,他们的命运是艰难的。我个人推断我们衡阳厉姓,应该是海曲厉氏的一支。据载,“海曲厉氏,在今天的山东日照,有二十多万人口,远祖从北宋年间迁到到南方以后,又在明洪武年间迁到山东的日照,海曲的厉祖厉胜”。我的先祖或许就是在海曲厉姓北迁的时候留下来的,或许在北迁的路上分离出来的。而且我推断“海曲厉氏”应该是唐新兴王李晋的被唐玄宗强迫改为厉姓的后人。由于受到歧视,四处颠簸流离,才有举族迁移的举措。由此推断,衡阳的厉姓,应该是海曲厉姓的一支,是李晋的后裔

范阳郡:三国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将涿郡改为范阳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南阳郡:秦代始置,汉承秦制,仍设南阳郡,郡治宛,下辖三十六县。东汉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现出经济、文化大都 会的面貌。

半树堂:宋朝厉元吉,号“半树”,做乌程尉,后回家隐居。元朝访问宋朝旧臣,元吉跑到湖里、海里,去藏,到了白头才回家,坚决不做侵略者的官。

此外,厉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佛子堂”、“南阳堂”、“三槐堂”、“思永堂”等。

一、(厲)

厉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厉姓起源:

1、炎帝厉山氏之后。

2、系自姜姓 。春秋时齐厉公之后。

3、古厉国在义阳随县(今湖北随州)北之厉乡,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4、三国时吴之宗氏,夏口都督孙秀,见恶于吴主孙皓,遂奔晋,孙皓追改孙秀之姓为厉氏,见《三国志·江表传》。

5、唐宗室新兴王李晋参与太平之谋,被诛,改姓厉。

厉姓名人:

厉温敦,汉时义阳侯。

郡望:范阳。

变化:亦作��。

历史名人

厉姓古代名人

厉鹗清朝(1692 - 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人,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厉志清朝(1804-1861),字骇谷号白华山人,又名白华居士,晚年改名厉允怀,笔名景阳氏,诸生,诗、书、画三才齐备。工诗,善书画,行草,学明人。山水兰竹,有李檀园逸趣,中岁患目眵,而书画益进。捉管疾扫,全以神行,故无不妙。尝于西湖昭庆寺,指画巨松。厉骇谷先生,实则籍居现岱山县秀山乡北浦厉家村。著有《白华山人诗抄》。

厉仲芳宋朝,将官他文武双全,在朝廷的武学考试中得第一名。他发明制造了一种叫“九牛弩”的战车,上面有射箭的机关,非常适合实战,后来被人利用来大败金兵。

厉文才唐朝,浙江东阳人。著名大臣。厉文才于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登进士第,是金华第一个文武进士,他的学、才、能皆出类拨萃,以“靖寇安民”有功,深得唐太宗嘉许。厉文才在唐贞观初年任道州刺史,当时荔浦县盗贼猖獗,厉文才威爱并施,到任仅一个月,就平息了郡盗,一郡大治。“弭”,谓消除,平息。厉才子厉济侍御史,其厉乾耀初任主薄,后至翰林大学士。

厉必达厉乾耀之子厉必达登唐代宗大历间进士,其孙厉元在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厉元长子厉自南登光启乙巳进士,次子厉图南登大中年间进士,仕西川副节度史、天章阁御史。

厉黄仕厉必达次子厉黄仕校修郎,其子厉休,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进士及第第二,官至桂州都督,与祖文才公并称“厉氏两都督”。

厉仲祥宋光宗绍熙元年中状元,右科第一,官至两淮安抚史,左领卫中郎将,他的刚毅好学,深得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永康人陈亮看重,便把小女许配给他,婿翁均为状元历史上极为少见。厉仲祥、厉仲枢、厉仲诠三兄弟皆登进士。

厉仲枢宋朝,文武双全,列宋嘉定元年文武进士第五名,其子厉伫、厉琮于宋淳佑十年同登进士榜,此即“父子进士”,“兄凝进士”坊之由来,两代五人登进士,《东阳隆庆志》记载:“兄弟同科,惟厉氏矣”。有厉蠲进士,子厉汪进士,孙厉模进士,曾孙厉文翁连续四代的“祖孙进士”,厉汪封西外宗正臣赠太师。

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将涿郡改为范阳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南阳郡:秦代始置,汉承秦制,仍设南阳郡,郡治宛,下辖三十六县。东汉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现出经济、文化大都 会的面貌。

半树堂:宋朝厉元吉,号“半树”,做乌程尉,后回家隐居。元朝访问宋朝旧臣,元吉跑到湖里、海里,去藏,到了白头才回家,坚决不做侵略者的官。

此外,厉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佛子堂”、“南阳堂”、“三槐堂”、“思永堂”等。

一、(厲)

厉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厉姓起源:

1、炎帝厉山氏之后。

2、系自姜姓 。春秋时齐厉公之后。

3、古厉国在义阳随县(今湖北随州)北之厉乡,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4、三国时吴之宗氏,夏口都督孙秀,见恶于吴主孙皓,遂奔晋,孙皓追改孙秀之姓为厉氏,见《三国志·江表传》。

5、唐宗室新兴王李晋参与太平之谋,被诛,改姓厉。

厉姓名人:

厉温敦,汉时义阳侯。

郡望:范阳。

变化:亦作��。

姓氏源流

一、(厲)

厉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厉姓起源:

1、炎帝厉山氏之后。

2、系自姜姓 。春秋时齐厉公之后。

3、古厉国在义阳随县(今湖北随州)北之厉乡,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4、三国时吴之宗氏,夏口都督孙秀,见恶于吴主孙皓,遂奔晋,孙皓追改孙秀之姓为厉氏,见《三国志·江表传》。

5、唐宗室新兴王李晋参与太平之谋,被诛,改姓厉。

厉姓名人:

厉温敦,汉时义阳侯。

郡望:范阳。

变化:亦作��。

堂号

范阳郡:三国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将涿郡改为范阳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南阳郡:秦代始置,汉承秦制,仍设南阳郡,郡治宛,下辖三十六县。东汉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现出经济、文化大都 会的面貌。

半树堂:宋朝厉元吉,号“半树”,做乌程尉,后回家隐居。元朝访问宋朝旧臣,元吉跑到湖里、海里,去藏,到了白头才回家,坚决不做侵略者的官。

此外,厉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佛子堂”、“南阳堂”、“三槐堂”、“思永堂”等。

一、(厲)

厉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厉姓起源:

1、炎帝厉山氏之后。

2、系自姜姓 。春秋时齐厉公之后。

3、古厉国在义阳随县(今湖北随州)北之厉乡,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4、三国时吴之宗氏,夏口都督孙秀,见恶于吴主孙皓,遂奔晋,孙皓追改孙秀之姓为厉氏,见《三国志·江表传》。

5、唐宗室新兴王李晋参与太平之谋,被诛,改姓厉。

厉姓名人:

厉温敦,汉时义阳侯。

郡望:范阳。

变化: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