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kāng ]

读音:kāng

拼音:kang

简繁:康

五笔:YVII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YVII

笔画:11画

吉凶:吉

仓颉:ILE

结构:半包围

郑码:TGXK

四角:00299

区位:3121

统一码:5EB7

异体字:?,?,糠,?

英汉互译:peaceful,quiet,happy,healthy

笔顺:点、横、撇、横折、横、横、竖钩、点、提、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052018年2014年108
2013年1052007年2006年92
1995年771987年751982年95
明朝99元朝宋朝85
北宋88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康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

源于姬姓

出自周武王的同母弟姬叔封,即康叔。周武王得天下而“封诸侯,建同姓”,起中国“封建”之始时。因年幼最初被封在京畿内康国,所以得名为康叔。当年周武王克殷纣,以殷余民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位比诸侯,以奉其先祀不绝。因武庚未尽服,恐怕他将来乘机作乱,武王就令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为禄父相,以治殷。周武王驾崩后,年仅12岁的周成王继位,由他的四叔周公旦辅政。管、蔡怀疑周公擅权,联合武庚一起作乱,被周公伐灭。之后,周公看到对殷商遗民的统治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理由很明显,这些殷商的遗民,内心未必认同姬周,如果对他们的处置不当,很可能会引起叛乱,岂不是后患无穷!周公最后决定,把这批殷商遗民交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去统治,并且改封康叔为卫国国君,侯爵。后来,康叔至卫,按照周公的教导,把过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动的殷民处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敌为友”,功在周朝社稷。因此,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周成王长大亲政之时,并且被举用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逝世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氏正宗。

后世康氏源于康叔,在历来研究姓氏学的学者心目中,是被认为“不容置疑”的,因此,所有古籍对于汉族康氏的姓源,也都只有这样一种记述,譬如,《姓纂》和《姓苑》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可见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康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康氏的第二个受姓祖先是刘康公,姬姓。东周周顷王(公元前618年~前613年在位)时封王季子(周定王之弟,姬姓)于刘累古封地刘城,谥号康,史称刘康公,其后有刘氏,也有支系姓康者。这支姬姓康氏距今也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

源于子姓

战国时宋康王后人,有以康为氏;东周楚康王后人,有以康为氏,现在庐山康王谷。

源于阴康氏

应劭的《风俗通》记载:“阴氏,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阴康氏是传说中女娲的后裔,曾在今陕西商洛一带建立阴康国。后来,阴康氏演化为“阴氏”和“康氏”。

源于康居

康居(康国),以国为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成帝时,康居遣子侍汉,贡献。然自以绝远,独骄慢,不肯与诸国相望。” 但汉庭因为“其新通,重致远人。终羁縻而未绝。”以上记载明确地说:西汉成帝时,康居国曾遣子入汉,而且此后双方还交流不断。最早记载康姓的史书,后《梁书》卷一八《康绚传》亦载:“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此条不仅继承上说,且更具体地指出:后留于河西,以国为氏。

康乘,中华康氏的得姓始祖,中华古西域康居国(唐.康国)王子。于公元前21年来到汉廷,定居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据《新唐书》载:“康”等昭武九姓,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县境内),祖先为月氏人。后来西迁西域中亚地区。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成帝时,康居遣子侍汉,贡献。然自以绝远,独骄慢,不肯与诸国相望。”

源于匡易康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登基后下诏天下避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虽然在宋末以后,有部分支系陆续又改回姓匡,但大部分还延续着康姓。世代居住在泰和(古西昌);吉安、吉水、安福(古庐陵);南昌(古豫章、古洪州);南京(古金陵);宜春、分宜(古袁州)等地。以至于泰和(古西昌)成为匡易康氏的第二个发祥地,是广大匡易康氏的向往之地。

在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广”,迁徙的原因是朱明王朝的迁民运动。元末暴发众多农民起义,多年的战争使湖广(现湖北、湖南)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朝廷下诏,从江西迁民填充湖广。故这时期,有许多匡易康氏及其他百姓从江西泰和、吉安等地迁徙到湖广一带。现在的湖南、湖北境内的许多康氏支系,就是在这次大迁徙中的匡易康氏的后裔子民。

在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迁民运动中,又有许许多多匡易康氏子民从湖南、湖北迁徙到四川、重庆等地繁衍生息。此次运动的原因是明末,张献忠的起义军几次攻占四川,以及满清对四川的多次洗劫,战争造成了四川人口的严重锐减。清初,朝廷下诏从湖广迁民到四川。

根据“康氏脉系研究网”现在收集掌握的资料说明,在如今中华大地上,处处都有匡易康氏的支系分布。匡易康氏已经成为中华康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众多,人才辈出,为中华康氏大家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Jorgut Hala。所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

⑵.蒙古族珠尔奇特氏,亦称主儿乞氏、主儿勤氏、月儿斤氏、禹儿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长子斡勤巴儿合黑所建部落名称,是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其是女真人,达斡尔民族亦有该姓氏,满语为Jurk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⑶.蒙古族瑚尔拉特氏,出自清朝初期陈蒙古巴尔虎氏、亦称胡拉特尔氏,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满语为Hurlat Hala。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瑚尔拉特氏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其后代多冠汉姓为康氏、胡氏。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于满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舍哩部族人,满语为Heseri Hala,取部落名为氏,世居都英额地区(今辽宁清原英额门)。满清开国初,其祖赫舍哩·硕色归清,隶属正黄旗满洲,精通满、汉、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满、汉、蒙文字,由头等侍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之托顾命为辅政大臣,受一等公,谥文忠。其租墓在昭陵左掖,后代分为赫、张、康三氏。其中的康氏始祖为赫舍哩·卡宜奇郎,取名字的汉字谐音“康”为氏,隶属正黄旗满洲,官拜木力占牛录、武德骑尉。他在清康熙年间出兵辽东,生五子,长子和次子皆无后,五子过继富氏。三子赫舍哩·达士巴和四子赫舍哩·招里其的后人分为两支,前后驻防丹东凤凰城,分别在正黄旗满洲和正白旗满洲下注册。赫舍哩·卡宜奇郎墓葬辽阳涧溪沟。

⑵.满族(蒙古族)卡克他氏,称亦卡尔他吉尔氏、卡勒塔基尔氏,满语为Kartagir Hala,卡克他氏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有陆续归附后金的(比如辽宁省凤城有一支卡克他氏现在姓康,就是努尔哈赤时期投奔来的)但主要还是在皇太极时期入的八旗。崇德4年(公元1639年)清太宗皇太极调军平索伦部,从此索伦部众悉数编入八旗,但真正被调往沈阳的只是一小部分,多数索伦部众就地安置编旗继续从事生产,清廷并没有将其纳入深层的八旗管理。到康熙年间,由于沙俄的进犯黑龙江上游的各旗索伦人才真正列入以车满洲,编练成兵参加了雅克萨战争。此后因索伦部旗人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清廷将其视为精锐兵源,每有重大战事必调遣自黑龙江。索伦部旗人几乎参加了清中期以后的所有战争。今天黑龙江省的一些老姓卡克他氏的满族人就是这些以车满洲索伦部旗人的后代。,祖籍在长白山以东讷佛贺城。始祖名“塔木太阿古”随努尔哈赤其兵,后来他的孙子1644年“从龙入关”。1687年四世孙卡克他氏图美、图奈兄弟2人奉命迁居凤凰城驻防,隶蒙古镶白旗官保佐领下当差,居凤凰城北山,图美任参领,图奈任额兵,为始祖。因家属仍在北京,弟图奈未再娶妻,兄图美娶妻王氏,生3子。长子七力根特,次子巴力士,三子那保。长子生5子,名叫依力巴、福寿、必伦太、五十九、六十九;次子生3子,名叫溪力巴、溪力登、合色;三子生4子,名叫七根、八牙力士、八各、托力吉。至第二世迁居大堡康家沟。由是人口增多,至1905年康家沟一支人口达到1000多人。1905年编修《卡克他氏宗谱》,以庆字为第八世,确定“庆(上)会(上)运(下)昌(下)明(下),英(上)才(下)济(上)圣(上)清(下)。国(上)华(下)全(下)贵(上)品(下),世(上)禄(下)广(上)恩(下)荣(上)。德(上)义(下)昭(上)隆(上)业(下),贤(下)良(上)继(上)盛(下)名(上)。永(上)怀(上)先(下)泽(下)厚(上),保(上)泰(上)益(上)和(下)平(上)”40个字以序辈数。括号中上者用于姓名中间,俗称居中;下者用于末尾,俗称落底。已传13世

⑶.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 Hala,满族姓氏,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镇)、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康氏、安氏。

⑷.满族康锡哩氏,满语为Kangsiri Hala,世居伊巴丹(今辽宁桓仁雅河乡附近),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⑸.满族讷哷氏,亦称那尔氏,满语为Nere Hala,世居黑龙江,所冠汉姓为春氏、康氏。

⑹.满族满族卡宜氏,满语为Kay Hala,以祖名为氏,原属于赫舍哩氏族中的一支,受命驻防凤凰城,分隶正黄旗和正白旗下,隶正白旗者依然姓赫舍哩氏,而隶正黄旗下者皆取始祖“卡宜奇郎”的前两个字“卡宜”为姓,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⑺.满族康仪理氏,满语为Kangyili Hala,亦称康吉里氏,汉义“苗条”,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瑶族、土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康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康氏,世代相传至今。

康姓得姓始祖

康叔。据《元和姓纂》和《姓苑》等书记载,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大约3000多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的不服,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反叛。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管理那里的殷室遗民,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稳固周王朝统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康姓迁徙演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避战乱,徙蓝田(今陕西省蓝田西灞河西岸),后渐向东南迁移。

史载,南朝宋时,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后秦河南尹,后举族众三千余人迁湖北省襄阳之岘南)族人,并任命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唐代,有宁夏灵武人康植之孙康日知被封会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则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讳而改姓的匡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另有洛阳康再遇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显达当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间,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故有康姓徙迁南方安居乐业。

明代,康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徙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其中山东、福建、广东大部分是康子元的后裔!

从清代开始,闽、粤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75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京兆郡)、山东(东平郡)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

康氏最早分布在河西走廊的地区(今甘肃省境内)、其后分布陕西、河南、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京兆郡)、山东(东平郡)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蓝田(今属陕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迁始于三国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迁到江苏、浙江一带。唐玄宗时有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封天山县男(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其孙康日知,举家南迁浙江省绍兴县定居。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从征入蜀,后定居四川;同时,康氏还有迁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康姓在大陆是第七十五大姓,在台湾为第七十九个大姓,以屏东、嘉南等地为最多。现台湾的屏东、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湾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踪迹,可谓遍布台湾的每个角落。

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3%。

康姓的望郡在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平郡(今山东东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晋阳郡(今山西太原)。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东平堂:以望立堂。

华山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 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

晋阳堂(或晋阳郡):以望郡为堂号,乃匡易康氏之总堂号。

三省堂:江苏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一、kā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拉祜族、土家族、达斡尔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卫康叔支孙以谥为氏。望出会稽、东平、京兆。”

2、《姓氏考略》注引《梁书·康绚传》云:“汉臣西域,康居遣侍子待诏河西,因留,其后氏焉。”此则出自西域,以国为姓。康孟详是也。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康居),古国名,与大月氏同族,领有今新疆北境至俄领中亚之地。”

3、康国人来中国而留居者,或以康为姓。唐代康谦即是。唐之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之撒马尔罕一带。当亦来自“西域”,以国为姓。

4、或来自突厥族。《姓氏考略》引《隋书》云:“突厥有康姓。”

5、或为匡氏(主氏)所改。《郑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载:宋初,匡氏避太祖讳改为主氏。政和中,诏“民间不得以‘主’为姓”,因改为康氏。

6、达斡尔族之康氏,疑其乃呼尔拉特“哈拉”之意译。见《中国人的姓名·达韩尔族》。三国时蜀汉有康橎,江原人;南朝宋有康穆,秦梁州刺史;金代有康赐,宁晋人,监察御史。

二、

康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3%,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安徽、四川、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63%。

康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第九子、武王同母少弟卫康叔之后,支孙以谥为氏。或说,康叔之子王孙牟,谥康伯,子孙遂以为氏,见《唐康府君墓志》。

2、周定王之母弟刘康公,亦称王季子,其后以康为氏。

3、蓝田康氏、西胡康氏均出自康居国。汉时西域康居(亦称康里),地处今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地区,唐时称康国,其国人入中国者,以康为氏。

4、柳城康氏,出自突厥人。

5、金时女真人纳喇(亦作纳兰)氏,汉姓为康。清满洲八旗姓赫舍里氏后改为康氏。今满族、锡伯等均有此姓。

6、宋初匡氏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名讳,改为主氏,政和中以民姓主为嫌,改为康氏。

7、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

8、瑶、彝、蒙古、东乡、土家、回、羌、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康姓名人:

康安,东晋末前赵时黄门侍郎。

郡望:京兆、东平、会稽。

历史名人

康姓古代名人

康泰三国,三国时东吴人。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康僧会三国,三国时高僧。世居于竺,随父经商,乃移居交趾。十余岁双亲并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谶纬这学,尤娴经律。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因有佛寺,就是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现在的南京大报恩寺)。江苏、上海(现在上海龙华寺、静安寺等也是康僧会创立)一带亦始兴佛法,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形成江南佛教中心。,古金陵大报恩寺(前身为建初寺)是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为纪念其生母所建。工程自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始建,十万民工,历时19年基本建成,耗费白银248.5万两。宣德皇帝钦命郑和参与工程建设,并主持了落成大典。古金陵大报恩寺是皇家寺庙,所有建筑皆依皇家规制,其鼎盛时期范围达“九里十三步”,曾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金陵三大寺,是明清时期百寺之首,当时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专门机构“僧录司”也设于此。金陵大报恩寺是明初刻经、印经中心,是义学讲坛。在明清佛教界地位崇高。,古报恩寺内五彩琉璃塔高约78米,九层八面,琉璃塔因塔体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瓷砖砌成而得名。琉璃塔以五色莲台为基座,塔体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每层的覆瓦、拱门均用赤、橙、绿、白、青五色琉璃贴面。拱门用五色琉璃构件拼接而成,上有飞天、雷神、狮子、白象、花卉等图案,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塔顶有黄金制成的宝顶,下面有9级“相轮”,之下为“承盘”。塔顶和每层飞檐下都垂悬金铃鸣铎(风铃)152只,金铃闻风而鸣,禅意阵阵。塔身内置有146盏长明灯,由百名少年童子,日夜轮值管灯,使之昼夜长明不熄,每日耗油五十一斤之多,白天光亮耀日,入夜如火龙悬挂,华灯耀月,数十里外可见。古金陵大报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永乐皇帝赐封该塔为“第一塔”。明散文家张岱称之为“永乐之大窑器,中国之大古董”。被西方人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1856年,金陵大报恩寺和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康绚南朝,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

康子元唐朝,唐代经学大师,会稽(今属浙江省绍兴)人,字右昌,号毓奇。唐开元四年(731)丙辰年科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宗正太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形成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为历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册。后因,上疏安史隐患不纳,遂请旨入闽观风,居建宁府建阳县,现有遗迹子元公墓在建阳。为入闽康氏始祖。

康昆仑唐朝,西域康国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弹《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日知唐朝,唐代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人,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康澄五代,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时任大理少卿曾上疏言时事:为国家者有不足惧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惧,天象变见不足惧,小人讹言不足惧,山崩川竭不足惧,水旱虫蝗不足惧也;贤士藏匿深可畏,四民迁业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耻道消深可畏,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也。”识者皆多澄言切中时病。若从荣之变,任圜、安重诲等之死,可谓上下相徇,而毁誉乱真之敝矣。然澄之言,岂止一时之病,凡为国者,可不戒哉!系康子元后裔。为入莆(福建莆田)康氏始祖。

康福五代,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稔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康再遇北宋,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与之南宋,南宋著名学者.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元朝,元代戏曲家。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

康茂才明朝,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以后,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东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

康大和明朝(1507-1577),公元(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福建莆田崇福里砺山村(今莆田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

康大和明朝,于嘉靖十四年朝廷秋闱,入京应试,得中二甲进士,嘉靖三十二年迁升侍讲学士,嘉靖四十年,晋升南京工部尚书。明朝皇帝称赞大和为“一代儒宗”。他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元老,学问渊博,治学严谨,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为人“朴实敦厚,不事表举”。其道德文章,为世人所推崇。年轻时被林贞、肃俊所赏识和器重。在学馆时他曾书写“学林”二字于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机。他还常说:“庭机吾所不及也”。可见他为官为人很谦虚的,致仕归乡后,与致仕居家的工部尚书林云同诸儒,结社赋诗,风雅一时。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二人应兴化郡守吕一静之邀,续修《兴化府志》,为总裁。后与林云同等续修《郡志》。除总纂《兴化府志》(万历甲戌志)外,有《砺峰集》、《续莆阳文献》传世。

康海明朝(1475-1540),明代文学家。字德涵(1475-1540),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康女明朝,明代人,因“三贤”闻名。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元积明朝(1559—1613),,公元(1559-1613),字日空,号函三,明万历辛丑(1600)年进士,任太常寺博士达13年,改任吏科给事时未到任即病逝。光绪《湖南通志》、李元度《南岳志》、《衡山县志》中,对他均有简略的记述,衡岳一带,则颇为流传他的故事。其一是:他向明神宗朱翊钧上《保泰疏》,以“持盈保泰”为宗旨直言时弊,指责朝政,对皇帝和宰相都进行了辛辣的批评,更提出了颇为切合实际的建议。其次随理学名家王家沐读书,在王家沐父子死后为他们建“会灵精舍”,每年春秋在此举行祭礼,兼作教育族中子弟的讲学场所。会灵精舍成为继文定书院而后的由南岳籍的人手建的又一所书院。在南岳还留传一句顺口溜就是,“康家祠堂祭得怪,先祭王夫子,后祭康保泰。”康保泰是因为上保泰疏而得来的尊称。而此处的王夫子,即是王宗沐、王斗溟父子。康元积是王宗沐的门人。王斗溟万历甲午(1594)任湖广左参政,主持乡试,又为康元积座师。康元积同时受王氏父子两代的知遇而尊师之情愈重了。第二则是他奉旨封藩回衡山时,发现黄堡驿马差事使衡山百姓疲于奔命,他致函湖南司道予以裁撤。一举革了为害衡民的弊政。在上述流传的故事中,康元积表现出政治、大胆、尊师重道,关心桑梓疾苦。官虽不大,能量却不小。,《保泰疏》写于万历36年(1608)正月,屡经奏进,直到万历40年初方得到当时皇帝和宰相的重视。宰相赵焕读了《保泰疏》后,叹为“天下第一人”。明神宗则将康元积由太常寺博士这类闲职改任为吏科给事,进入台省供职。但康元积未等发挥他的才干而匆匆谢世。《保泰疏》是以中国古代《易》理作为根据,从正月之卦象为“泰”一点,对它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阐释,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各方面情况,反复曲尽的分析、申述,以动帝听。它通篇充满了宋、明理学的光泽,正如邹元标在《康元积墓志铭》中说的:“其文精、畅、奥、邃,置古名臣奏议中,当为心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敢于对皇帝和宰相直言指责。他指责皇帝不能正确对待江西参政姜士昌、御史宋焘和咸宁知县满朝荐等人的正言,偏听妄信而又不理朝政。“致使天下之大,悠悠泛泛,如无舵之舟;大小之政,日趋于颓靡而满失其初;大小之官,日习于苟且而尽忘其故。”吏部则鬻官卖爵,“吏胥杂流,辄旦夕而得官。”户部则财困粮空,“太仓无二年储。”兵部则贪功好大,将疲兵惰,“或剥军以养寇,或弄兵以修隙。”工部则搞皇亲国戚的楼殿营建,对河道、农田基本建设却马虎了事。礼部则造成了“民竞于偷,士习于躁,缙绅竟于门户,文章竟于纤靡”的社会风尚。洋洋万余言,刘部都批评到了,切中时弊,无外乎引起了神宗和宰相们的震动。他在裁革黄堡驿马的例差致湖南司道书中更大声疾呼,“衡山地瘠民穷”,驿马官差所造成的重担,虽“剜却百姓心头之肉”,也难以解决。这种血泪控诉,使湖南当道官员们不得不勉从其请,裁撤了这项吃人的官差,为衡岳人民稍舒困境。衡山人民曾为此立碑记。

康元积明朝,康元积20岁左右受业于王宗沐,难以胡安国的学术思想对他也有影响,加上家学渊源(他祖父康三泉是著名理学家邹东廓的门人),因而在理学领域涉猎甚深。他专治《春秋》,又旁及诸子百家,佛道内典,著有《麟经约言》、《南岳笔记》等。他原籍江西安福,因在南岳读书,加上祖父康三泉于嘉靖21至31年,十年中两次来南岳讲学,南岳又山明水秀,为宋代胡安国、朱熹、张栻,明代湛甘泉、罗洪先、邹东廓等讲授理学的胜地,诸多渊源,使他决定寄籍南岳。南岳会灵精舍侧有保泰祠,就是康元积的子孙们祭祀之所。

康涛清朝,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花卉,亦善书。为雍正、乾隆年间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所画《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

康瑜清朝,郧阳八世康氏族人,清代嘉庆年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居均州府教谕。

康姓近代名人

康有为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遭慈禧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

康广仁号右博,又号大中,广东省南海人,系康有为幼弟,曾创《知新报》,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清末维新变法人士。1897年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后又经理上海不缠足会艾书、大同译书局。1898年,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稿及联络事宜。戊戌政变时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字文僴,号薇君,广东省南海人,康有为长女。自幼不缠足、不穿耳,开中国妇女界风气之先。15岁即据二十四史编《风俗制度考》,后又翻译大量日本书籍,助父编纂《日本政变考》、《日本书目志》等。1897年在澳门《知新报》任翻译。1898年7月与李惠仙(梁启超夫人)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女学报》。精国学和英、日语种,为当时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江西省万安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杰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席。历任乡妇女协会秘书,红军总司令部交通大队政委、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指导员,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总支书记、主任,中央妇委委员,全国妇联部长、常委、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康世恩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工业战线杰出的领导人、新中国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卓越的开拓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同志1915年4月20日出生于河北怀安县田家庄。1935年在河北省立北平高中读书时,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学习,同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清华大学学生救国会常委。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担任120师民运部工作员,山西朔县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晋绥八分区专员。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晋县绥雁门军区政治部主任、一野三军九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保卫延安和榆林战役、瓦子街战役以及解放兰州的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历任玉门油矿军事总代表,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局长,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副部长兼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总指挥、华北石油勘探会指挥部指挥,石油工业部主要负责人、党委书记,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江汉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燃料化学工业部主要负责人,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同时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党组第二书记,国务委员兼石油工业部部长等职务。他是中共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他还担任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康世恩同志在长期领导石油工业的过程中,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指导中国的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他善于把石油科学的一般原理和中国地质条件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石油地质、油田开发的理论和应用科学。他参与领导和组织指挥了克拉玛依、大庆等十大石油会战和其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对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郡望

康姓的望郡在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平郡(今山东东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晋阳郡(今山西太原)。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东平堂:以望立堂。

华山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 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

晋阳堂(或晋阳郡):以望郡为堂号,乃匡易康氏之总堂号。

三省堂:江苏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一、kā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拉祜族、土家族、达斡尔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卫康叔支孙以谥为氏。望出会稽、东平、京兆。”

2、《姓氏考略》注引《梁书·康绚传》云:“汉臣西域,康居遣侍子待诏河西,因留,其后氏焉。”此则出自西域,以国为姓。康孟详是也。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康居),古国名,与大月氏同族,领有今新疆北境至俄领中亚之地。”

3、康国人来中国而留居者,或以康为姓。唐代康谦即是。唐之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之撒马尔罕一带。当亦来自“西域”,以国为姓。

4、或来自突厥族。《姓氏考略》引《隋书》云:“突厥有康姓。”

5、或为匡氏(主氏)所改。《郑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载:宋初,匡氏避太祖讳改为主氏。政和中,诏“民间不得以‘主’为姓”,因改为康氏。

6、达斡尔族之康氏,疑其乃呼尔拉特“哈拉”之意译。见《中国人的姓名·达韩尔族》。三国时蜀汉有康橎,江原人;南朝宋有康穆,秦梁州刺史;金代有康赐,宁晋人,监察御史。

二、

康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3%,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安徽、四川、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63%。

康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第九子、武王同母少弟卫康叔之后,支孙以谥为氏。或说,康叔之子王孙牟,谥康伯,子孙遂以为氏,见《唐康府君墓志》。

2、周定王之母弟刘康公,亦称王季子,其后以康为氏。

3、蓝田康氏、西胡康氏均出自康居国。汉时西域康居(亦称康里),地处今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地区,唐时称康国,其国人入中国者,以康为氏。

4、柳城康氏,出自突厥人。

5、金时女真人纳喇(亦作纳兰)氏,汉姓为康。清满洲八旗姓赫舍里氏后改为康氏。今满族、锡伯等均有此姓。

6、宋初匡氏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名讳,改为主氏,政和中以民姓主为嫌,改为康氏。

7、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

8、瑶、彝、蒙古、东乡、土家、回、羌、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康姓名人:

康安,东晋末前赵时黄门侍郎。

郡望:京兆、东平、会稽。

姓氏源流

一、kā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拉祜族、土家族、达斡尔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卫康叔支孙以谥为氏。望出会稽、东平、京兆。”

2、《姓氏考略》注引《梁书·康绚传》云:“汉臣西域,康居遣侍子待诏河西,因留,其后氏焉。”此则出自西域,以国为姓。康孟详是也。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康居),古国名,与大月氏同族,领有今新疆北境至俄领中亚之地。”

3、康国人来中国而留居者,或以康为姓。唐代康谦即是。唐之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之撒马尔罕一带。当亦来自“西域”,以国为姓。

4、或来自突厥族。《姓氏考略》引《隋书》云:“突厥有康姓。”

5、或为匡氏(主氏)所改。《郑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载:宋初,匡氏避太祖讳改为主氏。政和中,诏“民间不得以‘主’为姓”,因改为康氏。

6、达斡尔族之康氏,疑其乃呼尔拉特“哈拉”之意译。见《中国人的姓名·达韩尔族》。三国时蜀汉有康橎,江原人;南朝宋有康穆,秦梁州刺史;金代有康赐,宁晋人,监察御史。

二、

康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3%,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安徽、四川、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63%。

康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第九子、武王同母少弟卫康叔之后,支孙以谥为氏。或说,康叔之子王孙牟,谥康伯,子孙遂以为氏,见《唐康府君墓志》。

2、周定王之母弟刘康公,亦称王季子,其后以康为氏。

3、蓝田康氏、西胡康氏均出自康居国。汉时西域康居(亦称康里),地处今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地区,唐时称康国,其国人入中国者,以康为氏。

4、柳城康氏,出自突厥人。

5、金时女真人纳喇(亦作纳兰)氏,汉姓为康。清满洲八旗姓赫舍里氏后改为康氏。今满族、锡伯等均有此姓。

6、宋初匡氏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名讳,改为主氏,政和中以民姓主为嫌,改为康氏。

7、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

8、瑶、彝、蒙古、东乡、土家、回、羌、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康姓名人:

康安,东晋末前赵时黄门侍郎。

郡望:京兆、东平、会稽。

堂号

康姓的望郡在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平郡(今山东东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晋阳郡(今山西太原)。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东平堂:以望立堂。

华山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 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

晋阳堂(或晋阳郡):以望郡为堂号,乃匡易康氏之总堂号。

三省堂:江苏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一、kā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拉祜族、土家族、达斡尔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卫康叔支孙以谥为氏。望出会稽、东平、京兆。”

2、《姓氏考略》注引《梁书·康绚传》云:“汉臣西域,康居遣侍子待诏河西,因留,其后氏焉。”此则出自西域,以国为姓。康孟详是也。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康居),古国名,与大月氏同族,领有今新疆北境至俄领中亚之地。”

3、康国人来中国而留居者,或以康为姓。唐代康谦即是。唐之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之撒马尔罕一带。当亦来自“西域”,以国为姓。

4、或来自突厥族。《姓氏考略》引《隋书》云:“突厥有康姓。”

5、或为匡氏(主氏)所改。《郑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载:宋初,匡氏避太祖讳改为主氏。政和中,诏“民间不得以‘主’为姓”,因改为康氏。

6、达斡尔族之康氏,疑其乃呼尔拉特“哈拉”之意译。见《中国人的姓名·达韩尔族》。三国时蜀汉有康橎,江原人;南朝宋有康穆,秦梁州刺史;金代有康赐,宁晋人,监察御史。

二、

康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3%,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安徽、四川、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63%。

康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第九子、武王同母少弟卫康叔之后,支孙以谥为氏。或说,康叔之子王孙牟,谥康伯,子孙遂以为氏,见《唐康府君墓志》。

2、周定王之母弟刘康公,亦称王季子,其后以康为氏。

3、蓝田康氏、西胡康氏均出自康居国。汉时西域康居(亦称康里),地处今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地区,唐时称康国,其国人入中国者,以康为氏。

4、柳城康氏,出自突厥人。

5、金时女真人纳喇(亦作纳兰)氏,汉姓为康。清满洲八旗姓赫舍里氏后改为康氏。今满族、锡伯等均有此姓。

6、宋初匡氏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名讳,改为主氏,政和中以民姓主为嫌,改为康氏。

7、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

8、瑶、彝、蒙古、东乡、土家、回、羌、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康姓名人:

康安,东晋末前赵时黄门侍郎。

郡望:京兆、东平、会稽。

[ 康 ]字的同音字 - [ k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