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hù ]

读音:hù

拼音:hu

简繁:扈

五笔:YNKC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YNKC

笔画:11画

吉凶:吉

仓颉:HSRAU

结构:半包围

郑码:WMJY

四角:30217

区位:7672

统一码:6248

异体字:?,?,?,?,簄

英汉互译:escort,retinue,insolent

笔顺:点、横折、横、撇、竖、横折、横、横折、竖、横、竖弯钩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922018年2014年
2013年3272007年2006年440
1995年3961987年1982年350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14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扈姓主要源自:姒姓。

扈姓起源一

源于姒姓,为大禹王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据《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不满。其中有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省扈县一带),建立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大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就占了优势。双方军队在甘(户县南一带)相遇。交战前,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收在《尚书》中的《甘誓》,其中列举了有扈氏的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史书说他:知义而不知宜。扈氏后又分为户、鄠二姓,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户姓由扈字去邑而为户,鄠姓因秦改扈为鄠而成姓。

扈姓起源二

出自鲜卑族三字姓扈地干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扈地干氏,进入中原之后,改为扈、干两姓。扈氏祖宗:有扈氏。扈又作户、鄠。相传为夏之诸侯。姒姓,启之庶兄所封。禹传位与启,不服,与启战于甘(今陕西省户县境),战败被灭(《史记·夏本纪》)。其故地在今陕西户县北。一说禹曾用兵攻伐(《庄子·人间世》)。根据《风俗通》记载,夏朝有扈氏的后代,是以国为氏的姓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扈氏出自姒姓,是夏时的诸侯,夏时为崇扈,秦时改为雩,国亡后子孙就以国为姓,称为扈氏。而根据《史记》上记载,中国的扈氏家族,是当年与夏启奋战的“有扈”的后裔。有扈是当时的一个国家,位于陕西省雩县的北方。他们被夏禹征服之后,就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并且入境随俗,逐渐“以国为氏”,而姓了扈。

扈姓起源三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 满族扈伦纳喇氏,通古斯语为Hulunnara,汉义“盔顶”,以扈伦河名为部名,因以称氏,后蒙古酋长星根达尔汉灭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迁徙叶赫河岸为叶赫部,以部为氏,改称叶赫氏,满语为Yeh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与哈达部、乌喇部、辉发部各自在扈伦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史称“扈伦四部”,后皆为后金天命汗(清太祖)佟·努尔哈赤所统一。清朝中叶以后,扈伦纳喇氏的主要分支叶赫氏、扈伦氏、纳喇氏等,多冠汉姓为扈氏、叶氏、那氏、纳氏等。

⑵. 满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满语为Husihari Hala,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宁安东北部)、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赫哲族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扈氏、华氏、关氏、胡氏等。

⑶. 满族科奇哩氏,亦称柯齐礼氏、郭齐里氏,满语为Keciri Hala,世居瓦尔喀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扈氏。

⑷. 满族托和啰氏,亦称托科罗氏、托活络氏、脱阔罗氏、托忒克氏,满语为Tohoro Hala,汉义“套马”或“把袋子驮在马背上”,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喀穆(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南)、奥里迷(今黑龙江同江)、毕瞻(今黑龙江毕瞻河流域)、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扈氏、陶氏、托氏、妥氏等。

扈姓起源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扈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有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扈姓起源五

源于官职,出自古代官吏农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上古时期,少昊设立负责农政的官员为农正,全称为“春扈氏农正”。据史籍《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到了尧帝时期,“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大农就是当时主管农政的官职。

省 县 乡镇 备注

北京市 大兴县

上海市

天津市

广东

浙江海宁

江苏邳州

徐州

镇江

福建

湖北 襄凡市

荆门

湖南 邵阳市 下花桥镇

邵阳

邵东县

重庆开县

綦江 石角

梁平

辽宁沈阳市

铁岭

抚顺市

吉林 磐石市

黑龙江 大庆

双鸭山

河北 涿州

沧州 西砖河

枣强县

唐山

河间市米各庄镇北东村

故城县 饶阳店乡扈庄村

遵化

保定

蠡县南埝村、户家营村

武邑县

临西县 扈十二里村

河南 方城县

洛阳

安阳 扈家坟村(亦于明代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至此)

鹤壁 扈堂村

河南民权县 扈庄村,户口村,小路岗村(整村全是扈姓,与山东曹县同谱,于清乾隆年间由曹县迁到民权。民权和曹县是邻县。现有家谱留存)

宜阳县 ①扈村 (实际地名为:户村)

②后莲花池村,部分姓户(扈)

信阳

濮阳清丰

长垣县 恼里镇六里庄

林州

卫辉李元屯乡扈庄村

辉县市

平顶山

方城县

商丘

安阳南

南乐县

彰武

山东

莒县扈家庄

淄博 白土丘村、周村

临淄

菏泽

鄄城县临濮镇 户屯村

诸城

利津县 扈家庄、扈家滩村

滕州市张汪镇小于村

聊城

济宁市、鱼台县、丰县、市中区 扈家街、任城区接庄镇乔庄村、廿里铺镇 市中区扈姓大多信奉伊斯兰教

邹城城前镇扈家沟

临沂平邑

青州市口埠镇扈家官庄(扈姓90%) 周家里双 王府街道刘家村郑母镇吉林村

云门山街道东关社区时店村

临朐县龙岗镇河滩村

潍县 寒亭 扈家村

寿光县

枣庄

潍坊

林治 扈家庄

沂南县 界湖村、沽渣汪

东营垦利扈家滩 与淄博潍坊同谱

梁山县 系东营垦利扈家滩一支(有谱失续),与淄博潍坊同谱

陕西 山阳县 扈家源镇

大荔

甘肃

青海

新疆

山西 洪桐县

四川 达州

巴中区 青山乡、平梁乡

南江县 朱公乡

泸州

开江

冕宁县 泸沽镇

会东县

贵州 纳雍

织金

遵义

安徽萧县新庄镇南居、黄口镇户庄村

霍邱县

江西 九江庐山区泉水垅、扈家大湾、庐山脚下、星子、九江县(沙河)

云南

内蒙古赤峰

通辽市

广西玉林

容县

柳州

西藏

宁夏

海南

香港

澳门

台湾

京兆郡: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治,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乐亭,山东之昌乐、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锡伯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姒姓。夏时诸侯也。夏为扈;商为崇扈;秦改为鄠,今永兴鄠县北二十里有故扈城。国亡,子孙以国为氏。”古之扈国在今陕西户县。

2、又云:“扈地干氏改为‘扈’。”扈地干氏,乃北魏时代北姓。望出河南、京兆。

3、或为锡伯族之胡西哈哩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扈”以为单姓。

二、

扈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扈姓起源:

1、系自姒姓。扈,夏时侯国,商时改称崇扈,秦时改为鄂。故城在今陕西户县(旧称鄠县)北10里之故扈城。国亡,子孙以国为氏。有扈氏之后,见《风俗通》。

2、扈,春秋时郑邑,故城在今河南原武西,或以地为氏。

3、北魏时扈地干氏后改为扈氏。

5、回族姓。

扈姓名人:

扈云,汉时车骑将军。

郡望:河南,京兆。

历史名人

扈姓古代名人

扈辄春秋战国,赵国大将,受业于儒学,早年随廉颇、庞煖征战,素为赵国佞臣郭开所重用,接管魏国所割让的邺郡三城。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国大将桓齮攻邺,扈辄出兵拒之,双方大战于东崮山,扈辄兵败。桓齮乘胜追逐,遂拔邺,连破九城,扈辄退保宜安,向赵国告急。不久桓齮攻克赵国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扈辄战死。

扈累字伯重,京兆人,後汉初平中山东人有青牛先生者字正方客三辅晓知星历风角鸟情常食青葙芫华年似五六十者人或亲识之谓其已百馀岁矣。初累年四十馀随正方游学人谓之得其术有妇无子建安十六年三辅乱。又随正方南入汉中汉中坏正方入蜀累与相失随徙民诣邺遭疾疫丧其妇至文帝黄初元年。又徙诣雒阳遂不复娶妇独居道侧以为障施一厨床食宿其中昼日潜思夜则仰视星宿吟咏内书人或问之闭口不肯言至齐王嘉平中年八九十才。若四五十者县官以其孤老给廪日五升五升不足食颇行佣作以礻卑粮,粮尽复出人与不取食不求美衣弊?故後一二年病亡。

扈彦珂五代(886—960),将领。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人。幼事王建立。后汉祖自太原建国号,擢为宣徽南院使,复授镇国军节度使。乾祐初,河中李守贞等据城叛,周祖郭威用彦珂之计,及平定河中,以功迁护国军节度使。周世宗即位,授左卫上将军,复以太子太师致仕。宋太祖即位,遣使厚赐,数月病卒。

扈蒙宋朝(公元914或915~986年待考),字日用;幽州安次人,以文学知名。著名宋朝大臣。后晋天福中进士,为汉鄠县主簿。仕后周归德军掌书记,召为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时从弟扈载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号二扈。宋朝时期,扈蒙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坐请托事贬官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迁左补阙。宋太祖乾德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宋开宝中年,扈蒙与卢多逊、李穆等同修梁、唐、晋、汉、周史(《五代史》)。史成而褒贬失真,仁宗命欧阳修重加修定。(按:晁氏云,公殁后朝廷闻其家所修史取以付国子监其言例皆寓褒贬意,五代之史自此成,或比其书可继班固、刘向云。又宋太平兴国中诏公与学士李昉等阅前代文学,撮其精要以类分之,至雍熙三年书成,凡一千卷时诏修大书,曰《太平御览》,曰《册府元龟》,曰《文苑英华》,曰《太平广记》。所集止唐文章,如南、北朝间存一二,是时印本绝少,虽韩、柳、元、白之文尚未甚传。其他如陈子昂、张说、张九龄、李翱诸名士文集世尤罕其(我猜应为“见”)。故修书官于宗元、居易、权德舆、李商隐、顾云、罗隐,或全卷收入,当真宗朝,姚铉始铨择十一,号《唐文粹》,盛行于世而英华等书遂不甚行。又著《谥法》一卷入《六家谥法》传于世。按:宋雁湖李氏《六家谥法》跋曰,《六家谥法》凡二十卷,嘉佑中、范忠文与老苏翁及姚辟所修,六年十月始奉诏刊定,八年上之。苏公意有所未尽,又别为《谥法》三卷,《谥录》三十五卷,於是古今法谥史粲然大备。又按:六家者,《周公》、《春秋》、《广谥》、沈约、贺琛、扈蒙也。《周公》即《汲冢书》之《溢法解》;《春秋》,杜预《释例》所载;《广谥》,不著姓氏;沈约书一卷,贺琛书四卷;《扈蒙》书一卷,皆祖述古法而增广之。按部说俱见类书篡要文学)。并详定《古今本草》。五年知贡举。九年正月太祖御乾元殿受降王朝觐,扈蒙上《圣功颂》,有诏褒奖。为卢多逊所恶,出知江陵府。宋太宗即位后,拜中书舍人,复翰林学士,与李昉同修《太祖实录》,同编《文苑英华》。太平兴国四年,转户部侍郎,加翰林承旨。雍熙三年,以工部尚书致仕。性沉厚,不言人是非。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著有《鳌山集》等二十卷,今佚。

扈再兴宋朝(公元?~1221年待考),字叔起;淮人。著名宋朝将领。扈再兴为京西制置使赵方部将,骁勇而有膂力,善于应变。作战时,总是披散着头发,光着膀子,赤着双脚,挥舞着双刀,大声呼喊着冲人敌阵。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金国大军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枣阳(今湖北枣阳)一带,扈再兴与钤辖孟宗政、统制陈祥等分三阵设伏,先佯败诱敌,宗政、陈祥从两翼掩击,乃重创金军。以功升神劲军统制。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金军数万复攻枣阳,扈再兴奉命率师入援,金人闻其至而夜遁。不久,金人得增援又来犯,他与宗政守城,相持九十日。后以铁蒺藜密布于地,引金军追逐,金军中蒺藜而死者十有七八,被迫退兵。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金帅完颜讹可拥数万步骑强行攻城,扈再兴与孟宗政纵敌涉濠,半渡击之,又令守坝将士佯退,待敌争坝时急击,致金军多坠水中,弃旗甲辎重而去,以功迁鄂州副都统。金军造对楼、鹅车,运土石填城下。他召募敢死队带铁面具,披毡毯,列阵以待。金人无计可施。适赵方援军到,宋军内外夹击,致使金军崩溃,完颜讹可单骑逃遁,缴获粮草武器无数。金军乃不敢再攻枣阳。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率军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扈再兴大败金军,擒金副统军衲挞达。不久,扈再兴病逝。扈再兴之子扈世达,官至都统制,亦有“大宋名将”之称。

扈铎元朝,著名元朝大孝子。扈铎幼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所以扈铎是在他的伯父那里养大了的。到了壮年,他服事伯父像父亲一样。他的伯父年纪老了,还没有儿子。扈铎就给伯父买了一个小老婆,竟然不久就生了一个女孩子。可是小老婆生性很笨,在一个晚上睡熟了的时候把女孩子压死了。后来伯父死了,遗腹生了一个男孩子。扈铎恐怕他的母亲又把他压死了,就亲自抱着他,哺东西给他吃,同睡同起。有一回、弟弟偶然有了病,扈铎在夜里向星斗叩着头,哀哀地祷告着说:铎父子二个里头可以死一个的,不要死了我的弟弟,叫我伯父断绝了后代。到了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弟弟的病果然好了。

扈永通明朝,字一贯;山东曹县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嘉靖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舍人,继为给事中,累官至南京光禄卿、应天府尹。后因事被株连,谪降为河南右布政。

扈暹明朝,著名官吏。明朝时期的知府,由举人知凤翔府,政务宽简,识大体,以忧去任,郡民诣阙保留,及秩满,又保留之。凡三十余年致仕,在官任上逝世。

扈云西汉,车骑将军。

扈载北宋初年,官员,曾任翰林学士,为扈蒙堂弟。

扈姓近代名人

扈学庠(公元1894~?年待考),字维周;山东青州人。著名近现代大汉奸、卖国贼。扈学庠1923年日本东京高师毕业。1931年任青州第十中学校长、国民党单县货税局长。1933年在东北投降日寇,任伪满绥化司捐局司税官。1943年出任日寇山东合作社常务理事,1945年2月任日伪山东省政府建设厅长。其后不知所终。

扈先梅(公元1896~1938年),字仲卿;河南安阳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抗日英烈。扈先梅早年考入东北讲武堂步科学习。毕业后即在东北军供职。因作战勇敢,长于指挥,军职不断升迁,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扈先梅率部退入关内。1937年6月,扈先梅升任第五十一军第一一四师第三四一旅少将旅长,率部驻扎江苏沐阳。“七七事变”爆发后,请缨效命,后奉命转战苏、皖等地,屡立战功。1938年4月,扈先梅奉令率部参加徐州会战。日寇在台儿庄战役中遭我沉重打击后,不甘心失败,继续调兵遣将,再犯台儿庄。遂率部坚守台儿庄,阻止日寇向徐州逼进。日寇以飞机、大炮、坦克对台儿庄进行狂轰滥炸,房屋俱毁,一片废墟。在无险可据的情况下,扈先梅率部顽强抗击日寇进攻,并予敌人以沉重打击。在危急时刻,扈先梅亲自到第一线指挥部署,不幸被炮弹击中,因伤势过重,旋即牺牲。

郡望

京兆郡: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治,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乐亭,山东之昌乐、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锡伯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姒姓。夏时诸侯也。夏为扈;商为崇扈;秦改为鄠,今永兴鄠县北二十里有故扈城。国亡,子孙以国为氏。”古之扈国在今陕西户县。

2、又云:“扈地干氏改为‘扈’。”扈地干氏,乃北魏时代北姓。望出河南、京兆。

3、或为锡伯族之胡西哈哩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扈”以为单姓。

二、

扈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扈姓起源:

1、系自姒姓。扈,夏时侯国,商时改称崇扈,秦时改为鄂。故城在今陕西户县(旧称鄠县)北10里之故扈城。国亡,子孙以国为氏。有扈氏之后,见《风俗通》。

2、扈,春秋时郑邑,故城在今河南原武西,或以地为氏。

3、北魏时扈地干氏后改为扈氏。

5、回族姓。

扈姓名人:

扈云,汉时车骑将军。

郡望:河南,京兆。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乐亭,山东之昌乐、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锡伯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姒姓。夏时诸侯也。夏为扈;商为崇扈;秦改为鄠,今永兴鄠县北二十里有故扈城。国亡,子孙以国为氏。”古之扈国在今陕西户县。

2、又云:“扈地干氏改为‘扈’。”扈地干氏,乃北魏时代北姓。望出河南、京兆。

3、或为锡伯族之胡西哈哩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扈”以为单姓。

二、

扈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扈姓起源:

1、系自姒姓。扈,夏时侯国,商时改称崇扈,秦时改为鄂。故城在今陕西户县(旧称鄠县)北10里之故扈城。国亡,子孙以国为氏。有扈氏之后,见《风俗通》。

2、扈,春秋时郑邑,故城在今河南原武西,或以地为氏。

3、北魏时扈地干氏后改为扈氏。

5、回族姓。

扈姓名人:

扈云,汉时车骑将军。

郡望:河南,京兆。

堂号

京兆郡: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治,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乐亭,山东之昌乐、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锡伯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姒姓。夏时诸侯也。夏为扈;商为崇扈;秦改为鄠,今永兴鄠县北二十里有故扈城。国亡,子孙以国为氏。”古之扈国在今陕西户县。

2、又云:“扈地干氏改为‘扈’。”扈地干氏,乃北魏时代北姓。望出河南、京兆。

3、或为锡伯族之胡西哈哩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扈”以为单姓。

二、

扈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扈姓起源:

1、系自姒姓。扈,夏时侯国,商时改称崇扈,秦时改为鄂。故城在今陕西户县(旧称鄠县)北10里之故扈城。国亡,子孙以国为氏。有扈氏之后,见《风俗通》。

2、扈,春秋时郑邑,故城在今河南原武西,或以地为氏。

3、北魏时扈地干氏后改为扈氏。

5、回族姓。

扈姓名人:

扈云,汉时车骑将军。

郡望:河南,京兆。

[ 扈 ]的同部首字 - [ 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