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jù,gōu ]

读音:jù,gōu

拼音:ju,gou

简繁:句

五笔:QKD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QKD

笔画:5画

吉凶:吉

仓颉:PR

结构:半包围

郑码:RYJ

四角:27620

区位:3068

统一码:53E5

异体字:勾,鉤,?,絇,鈎,?,句

英汉互译:sentence

笔顺:撇、横折钩、竖、横折、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973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450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句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风姓。

句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后稷句龙氏家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后稷,是上古周族的始祖。传说其母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足迹,踏之,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由于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帝听说后,举其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帝称赞他说:“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因此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在史籍《大清会典》中记载:“凡祭社稷之礼,岁春祈秋报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后土句龙氏,后稷氏配。太社位右,太稷位左,均北向。后土句龙氏东位西向。后稷氏西位东向”。显然,凡礼社稷坛为大祀,往往是由皇帝诏诣行礼。先至中和殿阅视祝版,祝版用白质墨书,玉用方珪,用礼神制帛,牲用太牢,乐用七奏。春以央钟为宫,秋以南吕为宫。舞用八俏,配位无珪祭日如遇风雨,则在拜殿行礼。

在后稷的姬姓子孙中,很早即有以先祖尊号为姓氏者,称句龙氏,由于古代“句”、“勾”二字通假,因此再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句氏(勾氏)、龙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句氏(勾氏)的正确读音作gōu(ㄍㄡ)。

句姓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远古偻句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句氏,其姓最早见于史籍《山海经》中的记载:“困民之国,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此为句氏之始。实际上,远古时期的“句”是地名,就是指盛产一种大龟的地方,叫作“偻句”(今山西文峪河一带),西周初期先为卫国之地,后成为晋国之地。由于当时人烟稀少,地处荒凉,因称“困民之国”。由于古代人们记载历史事件需要在龟甲上记刻,在进行重大祭祀活动时也要用到龟卜,因此常有人到晋国的偻句之地去猎取那种大龟,后人遂称那种大龟为“偻句”。

在偻句的住民中,后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偻句氏、句婴氏、句井氏等,由于古代“句”、“勾”二字通假,后多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句氏(勾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句氏(勾氏)的正确读音作jù(ㄐㄩˋ)。

句姓起源三

源于官名,出自古帝少昊的儿子子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相传,帝少昊的一个儿子名重,史称子重,逝世后被封为木正,为五行神之一,专职掌管天地万物的生长发育和生老病死,号称“勾芒”(一说掌管森林)。在子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勾芒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勾氏、芒氏。由于“勾”字在古代与“句”字同源通义。到了南宋时期,勾氏族人为避宋高宗赵构之字讳,子重的后裔勾氏一族多改为句氏,有的则加“艹”字偏旁改为苟氏,或加“釒”字偏旁改为钩氏,或改为复姓句龙氏。关于改姓为复姓句龙氏,在史籍《宋史》中有记载:“句龙如渊,字行父,永康军导江人。勾姓本出古勾芒,高宗即位,避御名,更句龙氏。政和八年,登上舍第。沉浮州县二十年,以张浚荐,召试馆职。”

该支句氏(勾氏)的正确读音作gōu(ㄍㄡ)。句氏(勾氏)族人大多尊奉子重为得姓始祖。

句姓起源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句龙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两汉时期,匈奴民族中亦有句龙氏部落,为北方匈奴民族中的一个氏族群体。汉元帝刘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因内乱分裂为北、南两部匈奴,句龙氏部落随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稽候珊)归附汉朝。进入中原后,句龙氏族人逐渐汉化,在东汉时期有按汉俗以氏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句”为姓氏者,称句氏(勾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句氏(勾氏)的正确读音作gōu(ㄍㄡ)。

句姓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军制句兵,属于以军职称谓为氏。句兵,是西周、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一种军职,专指执句戈征战的兵士。句戈,类似镰刀,安装在长竹竿上,专从伏击之军事,对付骑兵、战车等有特效。这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中有记载:“句兵欲无惮。句兵,戈戟属。”就是说只要装备有句戈的战士,就可以去英勇杀敌而无所忌惮。在两宋时期,句戈发展演变为十分著名的“钩镰枪”,枪长七尺二寸,其中枪头为八寸。枪头上尖锐,其下部有侧向突出之倒钩,钩尖内曲。枪杆长六尺,粗圆径为四寸,以木制成,杆尾有铁鐏,长四寸。钩镰枪在当时主要是两宋军队用来对付北方民族中的辽国、西夏、金国、蒙古等国的骑兵。

在句兵以及制作句戈的工匠之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军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句兵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句氏、勾氏、兵氏、戈氏等,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句氏(勾氏)正确读音作gōu(ㄍㄡ)。

句姓起源六

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时期越国君主勾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勾践,亦称句践、鸠浅、菼执,传说“其先为夏禹之苗裔”,又传为“祝融之后且为芈姓”,亦有说“先世无所考”。越国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国,到了越王允常执政时期(公元前510~前497年)国势渐强,故而当时的楚平王芈居(熊弃疾)乃主动联合越国以遏制吴国。

到了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越王勾践元年,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不久,即击败了前来进犯的吴国,还箭伤了吴王阖闾,致使其伤重而亡。三年后的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越王勾践四年,吴王夫差三年,公元前493年),吴王夫差率大军攻破了越国都城,勾践率残兵五千困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做了一名奴仆,臣事吴王,以一种卑躬屈膝得到吴王信赖,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时时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贤臣范蠡、文仲等人,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使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王夫差对此却毫不警惕,甚至为此而厌恶伍子胥的一再提醒和警告,最后赐伍子胥自尽。

周敬王三十八年(越王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吴国精锐而出,以伐齐国,仅留太子和老弱军卒守国。勾践遂率军乘虚而入,大败吴国守军,杀了吴国太子。吴王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却因属下将士因失国而人心惶惶,已经是连战不利,被迫与越王勾践议和。

到了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国彻底攻灭了曾经强大一时的吴国,吴王夫差愧悔之下“裹革投江”自溺而亡。越王勾践则乘机穷兵黩武,做了春秋末期华夏大地上的最后一任霸主。

在周贞定王姬介四年(越王勾践三十二年,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逝世后,在其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勾氏、句氏、鸠氏、菼氏等,后勾氏与句氏族人统写为句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句(勾)氏正宗。该支句氏(勾氏)正确读音作gōu(ㄍㄡ)。

句姓起源七

源于风姓,出自春秋早期须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须句国,亦称须朐国,故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一带。是周武王灭殷商之后,寻找远古帝王伏羲氏之后所分封的小国,子爵,国君称须句子。须句国早期的历史不见于文献记载。在春秋前期,作为小诸侯国的须句国屡遭邾国的侵犯,在周襄王姬郑十三年(公元前639年),须句国曾一度为邾国所灭,国君须句子逃至鲁国。由于当时鲁国君主鲁釐公(鲁僖公)姬申的母亲成风是须句国君的女儿,因此须句子便对鲁僖公说:“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若封须句,是崇昊、济而修祀,纾祸也。”为此,鲁釐公于次年出兵伐邾国,夺回了须句,并把须句子送回须句国复位。在须句子、郑文公姬踕之庶子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故国、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须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句氏的正确读音作gōu(ㄍㄡ)。

另外,在句须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念念不忘匡复故国,因此改称匡氏,亦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句氏与匡氏同宗同源。

句姓起源八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卫国贵族句井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句井疆,亦称钩井疆,生卒年待考,复姓句井(钩井),名疆,字子疆;他是卫国贵族,是著名春秋晚期孔子的弟子。史书中对句井疆没有什么记载,仅记载为“《集解》郑玄曰卫人。《正义》句作‘钩’”。但从他能够名列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来看,当为其时有名的历史人物。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封其为“淇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又加封其为“滏阳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再封其为“先贤”。

在句井疆的后裔子孙中,皆称句井氏,后来其后代中有人去“井”改赋性为句氏,也有人去“句”字改复姓为井氏,这在《井氏族谱·名人录》中有记载。该支句氏的正确读音作gōu(ㄍㄡ)。

句氏(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七十四位门阀。

今吉林省的长春市、梅河口市、四平市,辽宁省的盘锦市大洼县、黑山县、大连市、葫芦岛市、抚顺市、凌源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景县、定兴县、衡水市、大城县、沧州市、保定市高阳县、易县、唐山市、阜平县、廊坊市香河县、徐水县、秦皇岛市,天津市,山东省的东明市、庆云县、青岛市即墨市、济南市、淄博市临淄区、日照市,北京市的大兴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山西省的朔州市朔城区、大同市、忻州市、太原市,四川省的绵阳市盐亭县、泸州市古蔺县、三台县、射洪县,河南省的南阳市卧龙区、周口市、新乡市、濮阳市、平顶山市、社旗县、驻马店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肇东市,湖北省的麻城市、枣阳县、武汉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敖汉旗、阿荣旗,重庆市的涪陵区、长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百色市、柳州市,甘肃省的宁县、庆阳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市,贵州省的大方县、遵义市道真县,江西省的吉安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六合县,山西省朔州市高升庄村等地,均有句(勾)氏族人分布。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平阳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一、gōu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辛集、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老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有困民之国,句姓。”

2、又引《路史》注云:句氏出句芒,少昊氏叔子重(按:《姓氏词典》注引《礼记·郑玄注》作“少昊氏之子曰重”)为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句氏。望出平阳。

3、《姓氏词典》引《新纂氏族笺释》云:“句姓出自句井氏。”

4、又,《续通志·氏族略》载:“句,吴地名。”居者或“以地为氏”。周代越大夫句如是也。

5、或为勾姓所改。杨慎《希姓录》载:“(勾姓)建炎中避高宗嫌名……改为句者,句思是也。(按:此当音jù。)

二、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南北方皆可偶见: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黄骅、获鹿,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新余,湖北之武昌以及新疆之塔城等地均有此姓。“句”又音gōu,亦为现行姓氏。“句”(jù、gōu)二姓,可能同源而异流。参见“句”(gōu)条。

三、gò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称:“(1)源于姜姓(据《姓解》)。

2、以采邑为姓氏。系蜀地句邑大夫的后代(据《古今姓氏书辨证》)。郡望:平阳、东都。三国时蜀有大将军句扶。”

四、

句姓分布:北京、河北大城等地均有此姓。

句姓起源:

1、《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困民之国,句姓。

2、出自少昊氏,叔子重为句芒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氏。

3、春秋时郑文公迁于句绎(故城在今山东邹县境),后以邑为氏。

4、晋明帝太宁三年北羌王句除附赵,见《通鉴》。晋安帝义熙六年有句岂降西秦,见《通鉴》。均为羌人之姓。

句姓名人:

句如,春秋时越大夫。

郡望:平阳。

变化:自宋建炎以来,避高宗赵构之讳,有易其姓者,如:加金者钩光祖,加丝者絇纺,加草者苟谌,增字者句龙如渊,音章句之句(Jù)者句思等,数世之后不复别矣。

五、

句姓分布:成都嘉州皆为盛族,亦有徙长安或高邮者。今四川多此姓。

句姓起源:士大夫言,其先仕蜀为句邑大夫,因为命氏。

句姓名人:

句扶,三国时巴西人,蜀国大将,封宕渠侯。

变化:俗作勾。

六、

句姓起源:

1、见《姓苑》,及《姓觿》。句吴为地名,或以地为氏。

2、句(Guō)姓改音,如句思。

句姓名人:

句中正,宋时益州华阳人,曹州录事参军,氾水令。

郡望:华阳。

历史名人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平阳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一、gōu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辛集、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老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有困民之国,句姓。”

2、又引《路史》注云:句氏出句芒,少昊氏叔子重(按:《姓氏词典》注引《礼记·郑玄注》作“少昊氏之子曰重”)为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句氏。望出平阳。

3、《姓氏词典》引《新纂氏族笺释》云:“句姓出自句井氏。”

4、又,《续通志·氏族略》载:“句,吴地名。”居者或“以地为氏”。周代越大夫句如是也。

5、或为勾姓所改。杨慎《希姓录》载:“(勾姓)建炎中避高宗嫌名……改为句者,句思是也。(按:此当音jù。)

二、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南北方皆可偶见: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黄骅、获鹿,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新余,湖北之武昌以及新疆之塔城等地均有此姓。“句”又音gōu,亦为现行姓氏。“句”(jù、gōu)二姓,可能同源而异流。参见“句”(gōu)条。

三、gò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称:“(1)源于姜姓(据《姓解》)。

2、以采邑为姓氏。系蜀地句邑大夫的后代(据《古今姓氏书辨证》)。郡望:平阳、东都。三国时蜀有大将军句扶。”

四、

句姓分布:北京、河北大城等地均有此姓。

句姓起源:

1、《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困民之国,句姓。

2、出自少昊氏,叔子重为句芒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氏。

3、春秋时郑文公迁于句绎(故城在今山东邹县境),后以邑为氏。

4、晋明帝太宁三年北羌王句除附赵,见《通鉴》。晋安帝义熙六年有句岂降西秦,见《通鉴》。均为羌人之姓。

句姓名人:

句如,春秋时越大夫。

郡望:平阳。

变化:自宋建炎以来,避高宗赵构之讳,有易其姓者,如:加金者钩光祖,加丝者絇纺,加草者苟谌,增字者句龙如渊,音章句之句(Jù)者句思等,数世之后不复别矣。

五、

句姓分布:成都嘉州皆为盛族,亦有徙长安或高邮者。今四川多此姓。

句姓起源:士大夫言,其先仕蜀为句邑大夫,因为命氏。

句姓名人:

句扶,三国时巴西人,蜀国大将,封宕渠侯。

变化:俗作勾。

六、

句姓起源:

1、见《姓苑》,及《姓觿》。句吴为地名,或以地为氏。

2、句(Guō)姓改音,如句思。

句姓名人:

句中正,宋时益州华阳人,曹州录事参军,氾水令。

郡望:华阳。

姓氏源流

一、gōu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辛集、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老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有困民之国,句姓。”

2、又引《路史》注云:句氏出句芒,少昊氏叔子重(按:《姓氏词典》注引《礼记·郑玄注》作“少昊氏之子曰重”)为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句氏。望出平阳。

3、《姓氏词典》引《新纂氏族笺释》云:“句姓出自句井氏。”

4、又,《续通志·氏族略》载:“句,吴地名。”居者或“以地为氏”。周代越大夫句如是也。

5、或为勾姓所改。杨慎《希姓录》载:“(勾姓)建炎中避高宗嫌名……改为句者,句思是也。(按:此当音jù。)

二、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南北方皆可偶见: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黄骅、获鹿,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新余,湖北之武昌以及新疆之塔城等地均有此姓。“句”又音gōu,亦为现行姓氏。“句”(jù、gōu)二姓,可能同源而异流。参见“句”(gōu)条。

三、gò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称:“(1)源于姜姓(据《姓解》)。

2、以采邑为姓氏。系蜀地句邑大夫的后代(据《古今姓氏书辨证》)。郡望:平阳、东都。三国时蜀有大将军句扶。”

四、

句姓分布:北京、河北大城等地均有此姓。

句姓起源:

1、《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困民之国,句姓。

2、出自少昊氏,叔子重为句芒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氏。

3、春秋时郑文公迁于句绎(故城在今山东邹县境),后以邑为氏。

4、晋明帝太宁三年北羌王句除附赵,见《通鉴》。晋安帝义熙六年有句岂降西秦,见《通鉴》。均为羌人之姓。

句姓名人:

句如,春秋时越大夫。

郡望:平阳。

变化:自宋建炎以来,避高宗赵构之讳,有易其姓者,如:加金者钩光祖,加丝者絇纺,加草者苟谌,增字者句龙如渊,音章句之句(Jù)者句思等,数世之后不复别矣。

五、

句姓分布:成都嘉州皆为盛族,亦有徙长安或高邮者。今四川多此姓。

句姓起源:士大夫言,其先仕蜀为句邑大夫,因为命氏。

句姓名人:

句扶,三国时巴西人,蜀国大将,封宕渠侯。

变化:俗作勾。

六、

句姓起源:

1、见《姓苑》,及《姓觿》。句吴为地名,或以地为氏。

2、句(Guō)姓改音,如句思。

句姓名人:

句中正,宋时益州华阳人,曹州录事参军,氾水令。

郡望:华阳。

堂号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平阳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一、gōu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辛集、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老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有困民之国,句姓。”

2、又引《路史》注云:句氏出句芒,少昊氏叔子重(按:《姓氏词典》注引《礼记·郑玄注》作“少昊氏之子曰重”)为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句氏。望出平阳。

3、《姓氏词典》引《新纂氏族笺释》云:“句姓出自句井氏。”

4、又,《续通志·氏族略》载:“句,吴地名。”居者或“以地为氏”。周代越大夫句如是也。

5、或为勾姓所改。杨慎《希姓录》载:“(勾姓)建炎中避高宗嫌名……改为句者,句思是也。(按:此当音jù。)

二、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南北方皆可偶见: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黄骅、获鹿,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新余,湖北之武昌以及新疆之塔城等地均有此姓。“句”又音gōu,亦为现行姓氏。“句”(jù、gōu)二姓,可能同源而异流。参见“句”(gōu)条。

三、gò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称:“(1)源于姜姓(据《姓解》)。

2、以采邑为姓氏。系蜀地句邑大夫的后代(据《古今姓氏书辨证》)。郡望:平阳、东都。三国时蜀有大将军句扶。”

四、

句姓分布:北京、河北大城等地均有此姓。

句姓起源:

1、《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困民之国,句姓。

2、出自少昊氏,叔子重为句芒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氏。

3、春秋时郑文公迁于句绎(故城在今山东邹县境),后以邑为氏。

4、晋明帝太宁三年北羌王句除附赵,见《通鉴》。晋安帝义熙六年有句岂降西秦,见《通鉴》。均为羌人之姓。

句姓名人:

句如,春秋时越大夫。

郡望:平阳。

变化:自宋建炎以来,避高宗赵构之讳,有易其姓者,如:加金者钩光祖,加丝者絇纺,加草者苟谌,增字者句龙如渊,音章句之句(Jù)者句思等,数世之后不复别矣。

五、

句姓分布:成都嘉州皆为盛族,亦有徙长安或高邮者。今四川多此姓。

句姓起源:士大夫言,其先仕蜀为句邑大夫,因为命氏。

句姓名人:

句扶,三国时巴西人,蜀国大将,封宕渠侯。

变化:俗作勾。

六、

句姓起源:

1、见《姓苑》,及《姓觿》。句吴为地名,或以地为氏。

2、句(Guō)姓改音,如句思。

句姓名人:

句中正,宋时益州华阳人,曹州录事参军,氾水令。

郡望:华阳。

[ 句 ]字的同音字 - [ ju,gou ]

[ 句 ]的同部首字 - [ 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