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gān,gàn ]

读音:gān,gàn

拼音:gan,gan

简繁:乾、幹

五笔:FGGH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FGGH

笔画:3画

吉凶:暂无

仓颉:MJ

结构:独体

郑码:AED

四角:10400

区位:2441

统一码:5E72

异体字:乾,?,幹,漧,榦

英汉互译:oppose,offend,invade,dried

笔顺:横、横、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732018年2014年
2013年3792007年2006年270
1995年3101987年3021982年224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73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干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赢姓、妫姓。

干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时期的古邗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古邗国,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姬邗叔所建。古代的邗国,即今江苏省江都县濒临长江北岸的古邗城。根据史籍《左传·索隐》中按载:“<左氏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说明是周武王姬发之子邗叔所建。邗国后来被紧临的郑国所灭,变成了郑国的一个邑,灭国时间当在公元前711年以前。“邗”字,最初见于史籍《左传》中的记载:“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在典籍《辞海》中注“邗”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古国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部,称作邗,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成为吴邑。”另一是“古城名,公元前486年吴国所筑,故址一说在今扬州市蜀冈上,一说在市东南濒江处。”邗国被吞灭后,在邗叔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邗氏,失国后去“邑”为干,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干姓起源二

源于兵器,出自春秋时期神兵干将,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干将,是古代战国时期的神兵利器。“干将”一般被认为是越国名师欧冶子的别名,实际上是他所铸的一柄剑的名称。在史籍《吴越春秋》中记载:“干将者,吴人也。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莫邪断发翦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古代,历来有以神兵名称为姓氏者,因有以干将为姓氏者,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干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干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大夫叫干犨,为人干练而稳重,很受人尊敬,但他当时属于当时权势熏天的华氏家族集团。干犨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上古商代的开国君汤王。在干犨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干氏。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干姓起源四

源于赢姓,出自春秋时期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后代,以封地名为氏。据《路史》载:“殷干氏初邑段,以邑干,因邑为氏。”《史记》中记载,春秋时道家鼻祖老子之子李宗,任魏国大将,先后被封地“段”、“干”两地,其子孙遂以段干作为姓氏,称段干氏。李宗又称段干木。从《路史》和《史记》上的记载可知,春秋时期老子的儿子宗,先封于魏国的段邑,后封于魏国的干邑,后来“以邑为氏”合其封邑名而称段干氏。段干氏得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的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以北地区,所以段干氏的发源地应该是山西,后来逐渐向东播迁。故段干氏后人奉李宗为段干姓的得姓始祖。

在段干氏族人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段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干姓起源五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战国时候有个地名叫干隧(今江苏吴县),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地,当地人的工艺水平也高,多造有小城邑,其中就有干隧之邑,城邑中人取干字为姓氏,世代称干氏至今。据《姓氏考略》记载:“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氏,殪以邑为氏。干隧,战国时地名,越王擒吴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干姓起源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纥干氏、厘若干氏、干已氏、阿伏干氏,可地干氏等部落。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九~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这些氏族部落皆有改为汉姓干氏者,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干姓起源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蒙古族将军干八秃帖木儿,其后裔以干为氏,主要居住在福建省福州、泉州等地。干八秃帖木儿,明初蒙古族将军,信奉伊斯兰教,原居通州,洪武末年调任(泉州石狮)永宁卫指挥使,世袭指挥使。随郑和下西洋有功,封万户侯。见《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卷之二十九职官志武秩》。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干姓起源八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地名长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长干,是古代民间称呼的一种地名。在典籍《左思·吴都赋》中记载:“长干延属。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闲平地,吏民杂居。东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地有长短,故号大小长干。韩诗曰考盘在干。地下而黄曰干。”建业,就是今江苏省南京市,当地人称狭长的地块类型为长干,实际上为一种小规模的河谷平原地貌。居住于长干的“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长干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干姓起源九

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的古干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干国,是夏王朝时期即有的古诸侯国,在史籍《淮南子·道应训》中记载:“荆有佽飞,得宝剑于干遂。干国,在今临淮,出宝剑。”关于干国,在殷商卜辞中就有商末纣王田猎游幸的记载,所到的地方即有“干”。在史籍《路史·国名》中记载:“干,桀臣干辛邦也。”也就是说,干在夏王朝的时候是夏桀臣子干辛邦的封地。在史籍《大清一统志·大名府》中记载:“干城,在开州北,《诗·邶风》:‘出宿于干,饮饯于言。’《后汉书·郡国志》:‘卫国县有竿城。’盖即干城之讹也。今州北有干城村。”开州在今河南濮阳,在商都安阳的东南。古干国(今江苏扬州),在春秋末期被吴国所吞灭之后,其故国子民便以国名为姓氏,称干氏,并将这个姓氏带往分迁的各地,世代相传至今,文字改革中简化为干氏。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干姓起源十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司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干,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王室内宫官位负责掌管舞乐器具,为典礼重臣,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司干掌舞器。”在司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干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干姓起源十一

源于地名,出自两周时期地名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干,就是国都的城郊地区,简称国郊,主要是由武将及其军队居住生活的地方,因武将不得居于城内,因此与公侯、臣子、庶支子孙们居与国郊,兼有防护守卫国都的作用。在典籍《诗·周南》中记载:“公侯干城。干城者,言以武夫自固,为扞蔽如盾,为防守如诚然。”在居住于国郊的军民后代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得姓始祖

干犨、邗叔、段干木(李宗)。

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位,人口约二十七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荥阳堂:以望立堂。

颖川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晋朝人干宝博览强记,做散骑长侍,著有《晋纪》,求实存真,人称良史。

一、g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围场,山东之昌乐、平邑,山西之大同、长治,甘肃之舟曲,湖北之武昌,安徽之贵池,江西之宜丰,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宋大夫干犨之后。”望出荥阳、颍川。

2、《姓氏考略》注云:“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殆以邑为氏。”干隧,吴邑,春秋时吴王夫差为越王勾践擒获处。其地在今江苏吴县西此四十余里。

3、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魏纥干氏改为干氏。”

4、其注“干类”据《路史》注:“青阳取干类氏,生少昊,后有干氏、类氏。”《中国姓氏大全》注云:“本作‘邗’,周武王子邗叔之后。”

二、(乾)g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邑、安徽之旌德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引张澍之说云:“此姓宜出於竺乾,与昌意之子乾(按:音qián)荒之乾不同。”

三、(幹)gàn

现行罕见姓见。今四川之马边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万姓统谱》有幹(干)勒忠、幹(干)道冲等(按:‘幹勒忠’《金史》作‘斡勒忠’);幹道冲,《奇姓通》‘斡道冲’。是幹,当为斡之误。”盖幹、斡形近而讹,其说可信。又,幹道冲乃西夏宰相,故此幹姓当出自羌族之党项人。(《中国姓氏大全》注为“历史上鲜卑族姓氏”。)

四、(幹)hàn

罕见姓氏。《中华大字典》收载;《汉语大字典》音gàn,“宋代(有)幹(干)道冲,通五经,为蕃汉教授;元幹勒忠,习女真、契丹字,通法律。以武宁将节度使致仕。”又,疑为“斡”字之讹。《姓氏考略》注云:“斡勒忠,《金史》作‘幹(干)勒忠’;‘幹道冲’,《奇姓通》作‘斡道冲’,是幹当为斡之误。又,元有幹栾。见《甘肃通志》。”

五、

干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

干姓起源:春秋时宋大夫干��之后。周武王之子封于邗(故城在今江苏江都),后灭于吴,子孙遂以国为氏,后改邗为干。战国时吴国有干遂(故城在今江苏吴县西北40里)之地,多干姓,以邑为氏。北魏孝文帝时改纥干氏为干氏,见《魏书·官氏志》。

干姓名人:

干宝,晋时新蔡人,官散骑常侍,著《晋记》、《搜神记》等书。

郡望:荥阳、颍川、江都。

六、(乾)

干姓分布:浙江余姚有此姓。

干姓起源:

1、见《姓苑》。宜出于竺乾,与昌意之子乾荒之乾不同。

2、北魏时有乾氏。

干姓名人:

乾思彦,唐时人。乾思健,明时洧川(今已并入河南长葛、尉氏两县)人,宣德中任钦天监春官正。

郡望:河西。

七、(乾)

干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干姓起源:见《路史》。宜出黄帝之子昌意,昌意之子乾荒之后,乾荒即韩流。

郡望:河西。

八、(幹)

干姓分布:四川汉源、中江、彭县、云南东川、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干姓起源:见《姓苑》。

干姓名人:

干成昂,宋端拱初知建宁军州事。

郡望:颍川。

九、(幹)

干姓起源:见《氏族博考》、《中国姓氏大全》。与幹(Gàn)氏不同。

干姓名人:

幹道冲,宋时灵武人,通五经,为蕃、汉教授。幹一作斡。

变化:一说,作斡氏误。

历史名人

干姓古代名人

干将春秋末年,吴国,庐时人。著名冶金匠,工于铸剑。吴王曾命他铸造宝剑。三年,铸成雌雄各一,雄为干将,称为“吴干之剑”。

干宝晋朝,字令升。新蔡人。著名史学家,卓学博览,好阴阳五行术数。元帝时,被朝庭召为著作郎,编修国史。他著作的《晋记》,直而能婉,评为良史。他编著的《搜神记》被评为“鬼之董狐”。此外,他还著有《春秋左氏义外传》和《注周易周官》等数十篇。

干吉三国,一作干吉、干室。相传从一仙翁那儿学得道家经典,能治疗百病,祈神求雨。干大师的入门弟子中身怀绝技者不乏其人,如号称“独行千里”的李载鸾;30年代初荣获南京武术擂台赛优胜奖的林宝山、李绍茂、林邦华、吴龙飞等人皆是。

干奕元朝,北庭人。其祖畏惧孙儿归元,世居永昌。干奕历官平章政事,廉明典重,通达治体,政绩显著,皆有令闻。

干道冲宋朝,据《康熙字典》记载,《万姓统谱》见《姓苑》,宋时西夏有干道冲,其先,从夏主迁兴州,世掌夏国史。其通五经,官至中书宰相。元有干勒忠,习识女真契丹字,通法律,官至同佥枢密院事。

干桂明朝,顺天人,正德年间中进士,官至督御史,政治严明,所官之处,豪强不敢妄为,威风收敛。

干姓近代名人

干卓(1898-1937),字冠洲,浙江省青田县六上都洪庵村人(父干廉甫,字焕云,晚清廪生,以教师为业)。少年有壮志,1921年浙江省立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毕业。1924年黄埔军校二期工科毕业。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中国国民政府驻苏联使馆武官。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民主革命时期,1921年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别任教于青田县芝秀初级小学(城西小学)、大路求是完全小学。大革命时期,1924年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工科。参加1925年3月第一次东征棉湖战役。毕业后分配黄埔军校第四期任中尉区队长,未几升调校长办公厅少校科员。1926年6月被选派至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苏联学成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驻河南的暂编陆军25师特派员。1930年冬由中央陆军军官校军官连调任第47师宣传处上校处长。1932年夏供职于中央军校政治训练班。1934年任江苏省太仓县警察局局长,后调南京参谋部、防空委员会副处长兼宣传科科长。1935年奉派往中国驻苏联使馆任陆军少将副武官,旋代理武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中国驻苏联使馆任所,时年仅39岁。长子:干铁岩,湖南大学毕业,杭州师范学院工程师。次子:干丹岩,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毕业,浙江省大学数学系教授。

郡望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荥阳堂:以望立堂。

颖川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晋朝人干宝博览强记,做散骑长侍,著有《晋纪》,求实存真,人称良史。

一、g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围场,山东之昌乐、平邑,山西之大同、长治,甘肃之舟曲,湖北之武昌,安徽之贵池,江西之宜丰,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宋大夫干犨之后。”望出荥阳、颍川。

2、《姓氏考略》注云:“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殆以邑为氏。”干隧,吴邑,春秋时吴王夫差为越王勾践擒获处。其地在今江苏吴县西此四十余里。

3、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魏纥干氏改为干氏。”

4、其注“干类”据《路史》注:“青阳取干类氏,生少昊,后有干氏、类氏。”《中国姓氏大全》注云:“本作‘邗’,周武王子邗叔之后。”

二、(乾)g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邑、安徽之旌德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引张澍之说云:“此姓宜出於竺乾,与昌意之子乾(按:音qián)荒之乾不同。”

三、(幹)gàn

现行罕见姓见。今四川之马边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万姓统谱》有幹(干)勒忠、幹(干)道冲等(按:‘幹勒忠’《金史》作‘斡勒忠’);幹道冲,《奇姓通》‘斡道冲’。是幹,当为斡之误。”盖幹、斡形近而讹,其说可信。又,幹道冲乃西夏宰相,故此幹姓当出自羌族之党项人。(《中国姓氏大全》注为“历史上鲜卑族姓氏”。)

四、(幹)hàn

罕见姓氏。《中华大字典》收载;《汉语大字典》音gàn,“宋代(有)幹(干)道冲,通五经,为蕃汉教授;元幹勒忠,习女真、契丹字,通法律。以武宁将节度使致仕。”又,疑为“斡”字之讹。《姓氏考略》注云:“斡勒忠,《金史》作‘幹(干)勒忠’;‘幹道冲’,《奇姓通》作‘斡道冲’,是幹当为斡之误。又,元有幹栾。见《甘肃通志》。”

五、

干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

干姓起源:春秋时宋大夫干��之后。周武王之子封于邗(故城在今江苏江都),后灭于吴,子孙遂以国为氏,后改邗为干。战国时吴国有干遂(故城在今江苏吴县西北40里)之地,多干姓,以邑为氏。北魏孝文帝时改纥干氏为干氏,见《魏书·官氏志》。

干姓名人:

干宝,晋时新蔡人,官散骑常侍,著《晋记》、《搜神记》等书。

郡望:荥阳、颍川、江都。

六、(乾)

干姓分布:浙江余姚有此姓。

干姓起源:

1、见《姓苑》。宜出于竺乾,与昌意之子乾荒之乾不同。

2、北魏时有乾氏。

干姓名人:

乾思彦,唐时人。乾思健,明时洧川(今已并入河南长葛、尉氏两县)人,宣德中任钦天监春官正。

郡望:河西。

七、(乾)

干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干姓起源:见《路史》。宜出黄帝之子昌意,昌意之子乾荒之后,乾荒即韩流。

郡望:河西。

八、(幹)

干姓分布:四川汉源、中江、彭县、云南东川、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干姓起源:见《姓苑》。

干姓名人:

干成昂,宋端拱初知建宁军州事。

郡望:颍川。

九、(幹)

干姓起源:见《氏族博考》、《中国姓氏大全》。与幹(Gàn)氏不同。

干姓名人:

幹道冲,宋时灵武人,通五经,为蕃、汉教授。幹一作斡。

变化:一说,作斡氏误。

姓氏源流

一、g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围场,山东之昌乐、平邑,山西之大同、长治,甘肃之舟曲,湖北之武昌,安徽之贵池,江西之宜丰,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宋大夫干犨之后。”望出荥阳、颍川。

2、《姓氏考略》注云:“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殆以邑为氏。”干隧,吴邑,春秋时吴王夫差为越王勾践擒获处。其地在今江苏吴县西此四十余里。

3、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魏纥干氏改为干氏。”

4、其注“干类”据《路史》注:“青阳取干类氏,生少昊,后有干氏、类氏。”《中国姓氏大全》注云:“本作‘邗’,周武王子邗叔之后。”

二、(乾)g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邑、安徽之旌德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引张澍之说云:“此姓宜出於竺乾,与昌意之子乾(按:音qián)荒之乾不同。”

三、(幹)gàn

现行罕见姓见。今四川之马边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万姓统谱》有幹(干)勒忠、幹(干)道冲等(按:‘幹勒忠’《金史》作‘斡勒忠’);幹道冲,《奇姓通》‘斡道冲’。是幹,当为斡之误。”盖幹、斡形近而讹,其说可信。又,幹道冲乃西夏宰相,故此幹姓当出自羌族之党项人。(《中国姓氏大全》注为“历史上鲜卑族姓氏”。)

四、(幹)hàn

罕见姓氏。《中华大字典》收载;《汉语大字典》音gàn,“宋代(有)幹(干)道冲,通五经,为蕃汉教授;元幹勒忠,习女真、契丹字,通法律。以武宁将节度使致仕。”又,疑为“斡”字之讹。《姓氏考略》注云:“斡勒忠,《金史》作‘幹(干)勒忠’;‘幹道冲’,《奇姓通》作‘斡道冲’,是幹当为斡之误。又,元有幹栾。见《甘肃通志》。”

五、

干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

干姓起源:春秋时宋大夫干��之后。周武王之子封于邗(故城在今江苏江都),后灭于吴,子孙遂以国为氏,后改邗为干。战国时吴国有干遂(故城在今江苏吴县西北40里)之地,多干姓,以邑为氏。北魏孝文帝时改纥干氏为干氏,见《魏书·官氏志》。

干姓名人:

干宝,晋时新蔡人,官散骑常侍,著《晋记》、《搜神记》等书。

郡望:荥阳、颍川、江都。

六、(乾)

干姓分布:浙江余姚有此姓。

干姓起源:

1、见《姓苑》。宜出于竺乾,与昌意之子乾荒之乾不同。

2、北魏时有乾氏。

干姓名人:

乾思彦,唐时人。乾思健,明时洧川(今已并入河南长葛、尉氏两县)人,宣德中任钦天监春官正。

郡望:河西。

七、(乾)

干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干姓起源:见《路史》。宜出黄帝之子昌意,昌意之子乾荒之后,乾荒即韩流。

郡望:河西。

八、(幹)

干姓分布:四川汉源、中江、彭县、云南东川、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干姓起源:见《姓苑》。

干姓名人:

干成昂,宋端拱初知建宁军州事。

郡望:颍川。

九、(幹)

干姓起源:见《氏族博考》、《中国姓氏大全》。与幹(Gàn)氏不同。

干姓名人:

幹道冲,宋时灵武人,通五经,为蕃、汉教授。幹一作斡。

变化:一说,作斡氏误。

堂号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荥阳堂:以望立堂。

颖川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晋朝人干宝博览强记,做散骑长侍,著有《晋纪》,求实存真,人称良史。

一、g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围场,山东之昌乐、平邑,山西之大同、长治,甘肃之舟曲,湖北之武昌,安徽之贵池,江西之宜丰,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宋大夫干犨之后。”望出荥阳、颍川。

2、《姓氏考略》注云:“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殆以邑为氏。”干隧,吴邑,春秋时吴王夫差为越王勾践擒获处。其地在今江苏吴县西此四十余里。

3、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魏纥干氏改为干氏。”

4、其注“干类”据《路史》注:“青阳取干类氏,生少昊,后有干氏、类氏。”《中国姓氏大全》注云:“本作‘邗’,周武王子邗叔之后。”

二、(乾)g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邑、安徽之旌德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引张澍之说云:“此姓宜出於竺乾,与昌意之子乾(按:音qián)荒之乾不同。”

三、(幹)gàn

现行罕见姓见。今四川之马边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万姓统谱》有幹(干)勒忠、幹(干)道冲等(按:‘幹勒忠’《金史》作‘斡勒忠’);幹道冲,《奇姓通》‘斡道冲’。是幹,当为斡之误。”盖幹、斡形近而讹,其说可信。又,幹道冲乃西夏宰相,故此幹姓当出自羌族之党项人。(《中国姓氏大全》注为“历史上鲜卑族姓氏”。)

四、(幹)hàn

罕见姓氏。《中华大字典》收载;《汉语大字典》音gàn,“宋代(有)幹(干)道冲,通五经,为蕃汉教授;元幹勒忠,习女真、契丹字,通法律。以武宁将节度使致仕。”又,疑为“斡”字之讹。《姓氏考略》注云:“斡勒忠,《金史》作‘幹(干)勒忠’;‘幹道冲’,《奇姓通》作‘斡道冲’,是幹当为斡之误。又,元有幹栾。见《甘肃通志》。”

五、

干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

干姓起源:春秋时宋大夫干��之后。周武王之子封于邗(故城在今江苏江都),后灭于吴,子孙遂以国为氏,后改邗为干。战国时吴国有干遂(故城在今江苏吴县西北40里)之地,多干姓,以邑为氏。北魏孝文帝时改纥干氏为干氏,见《魏书·官氏志》。

干姓名人:

干宝,晋时新蔡人,官散骑常侍,著《晋记》、《搜神记》等书。

郡望:荥阳、颍川、江都。

六、(乾)

干姓分布:浙江余姚有此姓。

干姓起源:

1、见《姓苑》。宜出于竺乾,与昌意之子乾荒之乾不同。

2、北魏时有乾氏。

干姓名人:

乾思彦,唐时人。乾思健,明时洧川(今已并入河南长葛、尉氏两县)人,宣德中任钦天监春官正。

郡望:河西。

七、(乾)

干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干姓起源:见《路史》。宜出黄帝之子昌意,昌意之子乾荒之后,乾荒即韩流。

郡望:河西。

八、(幹)

干姓分布:四川汉源、中江、彭县、云南东川、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干姓起源:见《姓苑》。

干姓名人:

干成昂,宋端拱初知建宁军州事。

郡望:颍川。

九、(幹)

干姓起源:见《氏族博考》、《中国姓氏大全》。与幹(Gàn)氏不同。

干姓名人:

幹道冲,宋时灵武人,通五经,为蕃、汉教授。幹一作斡。

变化:一说,作斡氏误。

[ 干 ]字的同音字 - [ gan,gan ]

[ 干 ]的同部首字 - [ 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