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gān ]

读音:gān

拼音:gan

简繁:甘

五笔:AFD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AFD

笔画:5画

吉凶:吉

仓颉:TM

结构:独体

郑码:EB

四角:44770

区位:2442

统一码:7518

异体字:柑,?,?,?,?,?,酣,㤌

英汉互译:sweetness,sweet,tasty

笔顺:横、竖、竖、横、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652018年2014年
2013年1372007年2006年155
1995年1871987年1801982年212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45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甘姓主要源自:姒姓、子姓、姬姓。

甘(Gān)姓源出: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鄠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跟每一个甘姓人的关系,都极为深长。

4、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

《说文解字》:“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凡甘之属皆从甘。古三切”。可见,甘姓来源于职业。甘姓祖先是上古巫师,以占卜为业,所以说出来的话都是“道”。黄帝战胜炎帝、蚩尤,一统天下后,利用上天赐予的宝鼎,测定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作干支;用占卜用的蓍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按照节气教导百姓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鱼虫。黄帝将掌管天文历法占卜这一重大事件交给第十三个儿子,并封他在甘。后来子孙繁衍,以国为姓,是为甘姓祖先,研究天文历法占卜事。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丹阳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旧学堂:商代甘盘为商王老师,被封为”旧学“。

五城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12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的田都赐给甘罗。

一、gā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峨边等地均有分布。汉、壮、傣、彝、土、侗、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夏时侯国。郦道元云:‘甘水东十里。洛阳南有故甘城,世谓之鉴城。’”其后或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武丁臣甘盘之后。”

3、郑樵又注:“周武王封同姓於畿内,因氏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亦云:“(甘),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

4、《姓氏考略》注引《史记·索隐》云:“出春秋时甘昭公子带之后。”

5、为清代满族姓甘佳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6、壮族之甘姓,本“岩洞”之意。此以地居为姓。

7、土族之甘姓,因名改姓。元末百户“诺延”(官人)贴木录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部归附明朝,其孙甘肃,依汉族习惯称呼,取名之首字以为姓,称甘土司。

二、

甘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湖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甘姓约占全国甘姓人数59%。

甘姓起源:

1、商时武丁之臣甘盘之后。

2、系自姬姓。周惠王少子太叔带,食采于甘(故城在今洛阳西南),即甘昭公,其后以邑为氏。

3、夏时侯国,书称甘誓(故城在今陕西户县北之甘亭),其后以国为氏。

4、炎帝神农氏,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四岳,见《史记》。姜姓之后有甘氏。

5、明清时青海土族土司有甘姓。现土族有甘姓。

6、清满洲八旗甘佳氏后改姓甘。

7、彝、土家、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甘姓名人:

甘茂,春秋时下蔡人,秦武王时左丞相。

郡望:天水,渤海、丹阳,洹水、甘阳、长乐、富水。

历史名人

甘姓古代名人

甘忠可西汉,西漢成帝時任撰《包元太平經》

甘延寿西汉,

甘英汉朝,军事家,班超派遣其出使大秦(罗马),远至波斯湾而归。

甘宁三国,吴国将领。

甘夫人刘备的妾

甘辉郑成功部将,南京战役牺牲。

甘罗十二岁被拜为秦国上卿。

甘盘生卒年不详,中国商朝名臣。甘盘初为商王小乙大臣,在小乙六年受命教导小乙的继承人武丁。是为“帝师”身份“。武丁继位后,封甘盘为卿士,为主要辅佐大臣之一,称他”旧学“,从此甘姓以”旧学“为堂号。据史书记载:「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孔安国传:「高宗(武丁)即位,甘盘佐之,后有傅说」。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武丁即位后,「居殷,命卿士甘盘」。

甘德战国,楚国人(一说是齐国人),中国著名天文学家。经过长期的天象观测,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里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位置已被测定,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书里还记录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并指出了它们出没的规律。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他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三国时陈卓总结甘德、石申夫和巫咸三家星,得到中国古代经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系统,其中取用甘氏星官者146座(包括28宿在内),可见甘德对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的工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迹象表明,甘德还曾对若干恒星的位置进行过定量的测量,可惜其结果大多湮没不存。甘德对行星运动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和定量的研究。他发现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他指出“去而复还为勾”,“再勾为巳”,把行星从顺行到逆行、再到顺行的视运动轨迹十分形象地描述为“巳”字形。甘德还建立了行星会合周期(接连两次晨见东方的时间间距)的概念,并且测得木星、金星和水星会合周期值分别为:400日(应为3989日)、58725日(应为5839日)和136日(应为1159日)。他还给出木星和水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见、伏的日数,更给出金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顺行、逆行和伏的日数,而且指出在不同的会合周期中金星顺行、逆行和伏的日数可能在一定幅度内变化的现象。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天文学贡献同其占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甘德的天文学贡献,与其他各家相比,在战国时代是最大的。

甘茂战国,秦国左相、齐国上卿。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先后为秦国平定汉中,攻取宜阳。后来,遭到向寿、公孙奭等人的谗言诋毁,在进攻魏国时投向了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

甘战(?—569年),字伯武,东晋时代江西丰城人。万寿宫西山十二真君之一。以孝行闻名乡里。遭时乱离,隐居草泽,不求闻达。因慕神仙之术,闻许逊能行孝悌大法,除害利物,遂登门拜为弟子。曾斩杀大蛟。相传许逊上升时,赐他金丹,后归丰城,继续传道,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正月七日,驾麟车,乘云而去。政和二年,封为“精行真人”。

甘泳宋朝,字泳之,宋朝江西崇仁人,读书不拘绳尺,尤精于诗。他作了一首长诗,有1400字,随事起义,随义链句,在古时是绝无仅有的。他的诗风也很奇特,与众不同。著有《东溪集》。

甘从矩南北朝,字方平,南唐丹阳人(今江苏南京丹阳镇),南唐征南将军,为江西丰城甘氏始祖。丹阳甘氏出身中下级武官,首领为甘从矩,“乾宁四年(897),甘从矩南下进取江西[1],迫使钟传、危全讽归属南吴。天复二年(902),杨行密受封吴王。吴王拜甘从矩为吴国开疆大臣,功晋征南将军,食邑丰城骊塘(今丰城市秀市镇潘桥水库库区内),爵丰城伯。天祐五年(908),功成名就的甘从矩退归骊塘。献家财田园以济民苦,建宝福、云岩、隆福三寺行施桑梓,时为世人称颂。武义元年(919),吴王杨隆演敕文,加封甘从矩为“富城开国伯”。宋建隆二年(961)南唐李中主迁南都于南昌,其臣有甘从矩者,与其他大小臣工一样率领部属投入了这次西迁南都的移民运动。元代文学家、史学家揭傒斯两次提到这件事。

甘凤池清朝,江苏江宁人,清代著名武术家,生卒年不详。先后拜黄百家、一念和尚为师,精内外家拳,善导引之术。江湖人称「江南大侠」,著有『花拳总讲法』。据清人王友亮着『甘凤池小传』说,他年八十余,终于乡。甘凤池是位名震四方的江湖大侠,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义士凤老爹写的就是他。甘凤池原是南京人氏,自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自幼不喜读书,却爱好武功,结交江湖侠客,十几岁时,就以「提牛击虎的小英雄」名扬江南。『清史稿·甘凤池传』说他勇力绝人能提牛。甘凤池听说拳家多出浙东,如张松溪、单思南、王来咸、黄百家等都是明朝以来的内家拳家,称雄江南。他决心去浙东求师深造,便离开金陵,只身来到四明山当年的四明山,山林茂密,古木参天,经常有猛虎出没其间,当地人都不敢单身入山。当时浙江余姚城有位内家拳家黄百家,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之子。黄宗羲在清兵南下时,曾招募义军,成立「世忠堂」进行过武装抵抗。明亡后,他要求百家举业习武,继承自己的抗清主张。黄百家拜王来咸为师,尽得内家之妙,功夫精深。这一天,他听说县城高升客栈来了个打虎小英雄甘凤池,觉得有点来头,便特意来到客栈访问,正好遇见甘凤池,经过一番试炼,百家收凤池为徒,将内家拳等武术一一传授给他。三年过后,黄百家把甘凤池叫到身边说:『老夫的全部本领都已传授给你,如今,离本县八十里的大岚山上,汇聚着各方英豪,行仁义之师,你练就一身武艺,要为人民仗义行侠,正可到那里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后来甘凤池即在那里又拜一念和尚为师学习少林拳法,并开始他一生行侠仗义、行医济世的传奇。

甘姓近代名人

甘乃威香港立法會議員。

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丹阳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旧学堂:商代甘盘为商王老师,被封为”旧学“。

五城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12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的田都赐给甘罗。

一、gā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峨边等地均有分布。汉、壮、傣、彝、土、侗、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夏时侯国。郦道元云:‘甘水东十里。洛阳南有故甘城,世谓之鉴城。’”其后或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武丁臣甘盘之后。”

3、郑樵又注:“周武王封同姓於畿内,因氏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亦云:“(甘),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

4、《姓氏考略》注引《史记·索隐》云:“出春秋时甘昭公子带之后。”

5、为清代满族姓甘佳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6、壮族之甘姓,本“岩洞”之意。此以地居为姓。

7、土族之甘姓,因名改姓。元末百户“诺延”(官人)贴木录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部归附明朝,其孙甘肃,依汉族习惯称呼,取名之首字以为姓,称甘土司。

二、

甘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湖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甘姓约占全国甘姓人数59%。

甘姓起源:

1、商时武丁之臣甘盘之后。

2、系自姬姓。周惠王少子太叔带,食采于甘(故城在今洛阳西南),即甘昭公,其后以邑为氏。

3、夏时侯国,书称甘誓(故城在今陕西户县北之甘亭),其后以国为氏。

4、炎帝神农氏,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四岳,见《史记》。姜姓之后有甘氏。

5、明清时青海土族土司有甘姓。现土族有甘姓。

6、清满洲八旗甘佳氏后改姓甘。

7、彝、土家、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甘姓名人:

甘茂,春秋时下蔡人,秦武王时左丞相。

郡望:天水,渤海、丹阳,洹水、甘阳、长乐、富水。

姓氏源流

一、gā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峨边等地均有分布。汉、壮、傣、彝、土、侗、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夏时侯国。郦道元云:‘甘水东十里。洛阳南有故甘城,世谓之鉴城。’”其后或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武丁臣甘盘之后。”

3、郑樵又注:“周武王封同姓於畿内,因氏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亦云:“(甘),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

4、《姓氏考略》注引《史记·索隐》云:“出春秋时甘昭公子带之后。”

5、为清代满族姓甘佳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6、壮族之甘姓,本“岩洞”之意。此以地居为姓。

7、土族之甘姓,因名改姓。元末百户“诺延”(官人)贴木录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部归附明朝,其孙甘肃,依汉族习惯称呼,取名之首字以为姓,称甘土司。

二、

甘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湖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甘姓约占全国甘姓人数59%。

甘姓起源:

1、商时武丁之臣甘盘之后。

2、系自姬姓。周惠王少子太叔带,食采于甘(故城在今洛阳西南),即甘昭公,其后以邑为氏。

3、夏时侯国,书称甘誓(故城在今陕西户县北之甘亭),其后以国为氏。

4、炎帝神农氏,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四岳,见《史记》。姜姓之后有甘氏。

5、明清时青海土族土司有甘姓。现土族有甘姓。

6、清满洲八旗甘佳氏后改姓甘。

7、彝、土家、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甘姓名人:

甘茂,春秋时下蔡人,秦武王时左丞相。

郡望:天水,渤海、丹阳,洹水、甘阳、长乐、富水。

堂号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丹阳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旧学堂:商代甘盘为商王老师,被封为”旧学“。

五城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12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的田都赐给甘罗。

一、gā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峨边等地均有分布。汉、壮、傣、彝、土、侗、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夏时侯国。郦道元云:‘甘水东十里。洛阳南有故甘城,世谓之鉴城。’”其后或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武丁臣甘盘之后。”

3、郑樵又注:“周武王封同姓於畿内,因氏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亦云:“(甘),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

4、《姓氏考略》注引《史记·索隐》云:“出春秋时甘昭公子带之后。”

5、为清代满族姓甘佳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6、壮族之甘姓,本“岩洞”之意。此以地居为姓。

7、土族之甘姓,因名改姓。元末百户“诺延”(官人)贴木录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部归附明朝,其孙甘肃,依汉族习惯称呼,取名之首字以为姓,称甘土司。

二、

甘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湖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甘姓约占全国甘姓人数59%。

甘姓起源:

1、商时武丁之臣甘盘之后。

2、系自姬姓。周惠王少子太叔带,食采于甘(故城在今洛阳西南),即甘昭公,其后以邑为氏。

3、夏时侯国,书称甘誓(故城在今陕西户县北之甘亭),其后以国为氏。

4、炎帝神农氏,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四岳,见《史记》。姜姓之后有甘氏。

5、明清时青海土族土司有甘姓。现土族有甘姓。

6、清满洲八旗甘佳氏后改姓甘。

7、彝、土家、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甘姓名人:

甘茂,春秋时下蔡人,秦武王时左丞相。

郡望:天水,渤海、丹阳,洹水、甘阳、长乐、富水。

[ 甘 ]的同部首字 - [ 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