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chéng,dèng ]

读音:chéng,dèng

拼音:cheng,deng

简繁:澄

五笔:IWGU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IWGU

笔画:15画

吉凶:吉

仓颉:ENOT

结构:左右

郑码:VXJU

四角:32118

区位:1946

统一码:6F84

异体字:浧,澂,瀓

英汉互译:purify water by allowing sediment to settle,clear,pure

笔顺:点、点、提、横撇/横钩、点、撇、撇、捺、横、竖、横折、横、点、撇、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139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澄姓主要源自:姜姓。

澄姓澄姓起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后裔澄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上古姜姓炎帝嫡系世系为:炎帝→帝临→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厘→帝哀→帝克→器→祝融→术嚣→勾龙→垂→伯益→若木→费昌(费侯昌)→房→仁昌→天英→珪→敏→豹→谦→澄……其“澄”,是伯益的尘孙(第九世孙),因分封于澄邑而得名。“浧”字,就是古“澄”字,因此,上古时期的浧邑亦称澄州,其名称一直沿用至西周末期,即今江苏省的江阴市地区,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浧氏,汉朝以后统一为澄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澄氏的姓氏读音作yíng(ㄧㄥˊ)。

澄姓澄姓起源二

源于南北朝时期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子高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高澄,字子惠,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为白部鲜卑族人娄氏所生。高澄自幼聪明过人,肤色“白皙如玉,风度翩翩,神情俊爽,便若成人”,深得高欢的喜爱。在北魏节闵帝元恭普泰元年(公元531年)高欢攻下邺城后,将高澄立为世子。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元年(公元532年),高澄被加街侍中,开府仪同三司。高澄在十二岁娶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之妹冯翊公主为妻。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东魏政权迁都邺城后,十四岁的高澄成为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高澄要求到国都邺城辅助皇帝处理朝中事务。起初高欢没有答应,后来丞相主簿孙搴从中求情,高欢便同意了高澄的要求。高澄到邺城后,东魏孝静帝任命他为尚书令兼领军、京畿大都督。高欢虽然实际上把持了东魏朝政,但朝内勋贵日益横行,欺男霸女,贪污受贿,高欢又善做白脸人,不好下狠手整治这些“老哥们”,便于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4年)任高澄做大将军,领中书监,摄吏部尚书一职。当时,高澄虽只有二十四岁,做起事来却是雷厉风行。当时在邺城朝中的事务主要由孙腾、司马子如、高岳、高隆之等人管理,都城人称他们是“四贵”,这些人自恃功高,在邺城大都专横放肆,骄蛮贪婪,不可一世。高澄到邺城后,立即对“四贵”采取了压制的办法。高澄到邺城后执法严厉,处事果断,人们为之震惊。高欢的老友孙腾见高澄时,不愿表现得恭敬,依势不理睬他的政令,高澄立即一沉脸,马上叱喝左右把这位孙大叔拉出门外,将其身边围上“刀环”,狠刹了孙腾的威风。司马子如广纳人贿,高澄命属下把这位司马大叔押入大牢,还来个假杀头,吓得这位司马子如一晚上头发都白了。对此,高欢也得便宜卖乖,对老战友们说:“儿子浸长,公宜避之”。意思是儿子大了,又是当朝大官,该给他面子一定要给面子,否则我这老脸也不管用。

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农历1月8日高欢逝世,高澄秘不发丧。东魏的大司徒侯景听闻高欢死讯后,乘机在河南造反,高澄当即命韩轨率众讨伐。高澄确实有真才实干,排兵布阵,打得侯景仓皇而逃。接着,他又亲自带兵,生擒西魏名将王思政。同时,高澄任贤择良,咸得其才,短时间内拢得江淮以北土地二十三州。安排妥当后,他才驰还晋阳,为父发丧。

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南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农历4月,东魏孝静帝封他一大堆官职: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寻尚书事、大行台、承袭其父渤海王位。农历5月又进封相国、齐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权势至高无上。高欢生前对东魏孝静帝礼敬有加。然而,后来的高澄并不满足,他一直认为皇帝的宝座应该是他高家人、而不应该由元氏来坐,他的父亲只不过是为了顾大局,才让元善见坐上去的,因此根本不把东魏孝静帝这位皇帝大舅子放在眼里,他任亲信崔季舒为中书侍郎于朝中,实际上是作为他监视东魏孝静帝的耳目。为了控制东魏孝静帝,高澄专门安置了自己的亲信崔季舒做黄门侍郎,负责监视皇上的一举一动,随时向他报告。

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农历8月,高澄从晋阳写信问崔季舒:“皇帝近来表现如何?”崔季舒回报说:“皇上近来脾气挺大,经常发泄对你们兄弟的不满。”高澄一见信,马上赶到邺城,气冲冲地找到东魏孝静帝理论。东魏孝静帝只好陪着高澄在邺东打猎,骑马跑快了些,监卫都督就从后面急呼:“天子您别跑太快,大将军会不高兴的!”东魏孝静帝后来设宴招待他,高澄乘着酒兴,端起满满一大杯酒,强迫东魏孝静帝喝下去。那样子好像他们是平起平坐,决不是高欢在世时侍宴的样子。东魏孝静帝对此愤恨不已,推开酒杯,大声呵斥高澄说:“自古无不亡的国家,朕连饮酒都不能自主,还这样活下去干什么?”高澄见这位昔日温顺的皇帝竟然讥讽他,先楞了一下,立刻恼羞成怒,一脚把桌子踢翻,大骂:“什么朕!朕!狗脚朕!”言毕,站起身,令崔季舒“殴帝三拳”,然后站起来甩袖而去。崔季舒也跟着跑了出去,只剩下个满脸通红的东魏孝静帝在那里独自发呆。臣下敢打皇帝,还不自己动手,让手下人“代劳”,此行此举,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桩来第二天,高澄怒气渐消,又让崔季舒跑到宫里慰问皇帝,北魏孝静帝只好对这种慰问表示感谢,还赏赐给高澄一百匹绢。

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农历8月,高澄再次来到邺城,邀请死党崔季舒、陈元康、杨等人在北城东柏堂住所,密谋篡夺皇位的勾当。因高澄淫乐成性,不仅偷偷与他父亲的宠妃郑氏暗中往来,而且就连弟弟高洋之妃李氏也是百般调戏,人伦纲常全然不顾。再说东柏堂环境优雅、僻静,正好约会他新宠幸的琅琊公主。为了不受外人打搅,与琅琊公主往来无顾忌,高澄把自己的侍卫打发得远远的。那天,高澄与心腹密议受禅之事,侍卫更是不能沾边。厨奴兰京抓住这个机会,伺机下手。兰京,是南梁国大将军兰钦之子,双方在交战时被俘入东魏,之后贬斥到高澄府中作厨奴。兰钦曾多次派人携重金要赎回儿子,高澄皆“不许”。为此兰京怀恨在心,与六个同在厨房做劳役的厨师密谋,想伺机刺杀高澄。事发当晚,兰京找个理由捧着食盘进来,高澄见是兰京,立刻吼道:“我没让你送吃食,怎么来胡闹?兰京也不搭话,上前呈上食盘,并乘机迅速抽出藏在盘底的尖刀,迎面向高澄刺去,厉声喝道:“我要杀你!”话还没说完,从门外跑来四、五个厨师,手提尖刀来助兰京。高澄手无寸铁,慌乱间从坐床上掉下来,还把脚摔伤了,便趁机钻入床下。陈元康上前阻挡,立刻被兰京一刀捅个透心凉。崔季舒当时躲在厕所,逃过一命。那位杨愔跑得更快,也捡了一命。几个厨师搬去床具,兰京当胸几刀,把这位“美姿容,善言笑”的高王爷捅死在当地,一伙人一拥而上,挥刀乱砍,顿时把高澄剁成了肉酱,时年二十九岁。高澄逝世后,被后来的北齐政权追封为北齐文襄皇帝。高澄的第三子高肃,因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在北齐孝昭帝高演皇建元年(公元560年)被封为兰陵郡王。

在高肃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即称澄氏,以念先祖,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澄氏的姓氏读音作dēng(ㄉㄥ)。

澄姓澄姓起源三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澄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澄山,秦、汉朝时期在富城县,是一座长约九公里的小山脉群,属于武夷山余脉,屹立在吴郡平原上显得十分突兀。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澄山地区属于孙吴政权,改称富州,位置在今江西省的南昌市丰城县南部与樟树、新干三县交界的希望乡境内,方圆四十余里,主峰挺拔,海拔达一千零十一米,直插云霄,四周溪水环绕,明、清时期称“孤山”,今称升华山。

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改富州为丰城县。明朝学者陆应旸在《广舆记》中记载:“澄山,在南昌丰城县。”

在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全国统修编著的《万氏族谱》中,有一首著名的《望孤山》诗:“别开阴翳遇新晴,仙顶花飞一望平。着眼乍疑添月穷,澄山到处有琼瑛。但知日影从高照,不觉银盘半欲倾。直待雪消千顷白,绿茵又映晚霞明。”澄山的山顶上有数块巨石屹立,远眺形如“青天削出金芙蓉”,笏立碧空。澄山与玉华山对峙,“气势两相高,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周围有四十多座小山峰环立,峥嵘竞秀。山间白云缭绕,青烟弥漫,蔚为壮观。

在古澄山,先秦时期主要居住的是百越民族,其很早就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澄山氏,史称“山越”,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澄氏、山氏、孤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澄氏的姓氏读音作chéng(ㄔㄥˊ)。

澄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七百二十位,多以邺郡、豫章、太原为郡望。

邺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所在邺邑(今河北临漳)。东魏时期将都城建于邺邑,以相州为司州。北周时期再为相州。北周末期,杨坚摧毁了邺城,迁州治于安阳,本在今安阳南,隋朝时期移今安阳市。自此安阳亦有邺城之称。唐朝时期改相州置郡,治所在安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河南、山东间地。金国时期时期为彰德府。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古称“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称“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泾洛之北,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部地区,中心区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遗址一带。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讨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该地区。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邺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彰德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钟陵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一、ché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福建之上杭、云南之通海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云:“陕西澄城县,即汉徵县。(按:即春秋时晋之徵邑)澄与徵宜同姓。是以地为氏。”

二、

澄姓分布:安徽淮南、台湾台北等地均有此姓。

澄姓起源:陕西澄城县即汉置徵县,澄与徵宜同姓,是以地为氏。

澄姓名人:

澄子,春秋时宋人,见《吕览》。

历史名人

澄姓古代名人

澄雪明朝(生卒年待考),俗名胡靖,字献卿,一名海靖云,自称澄雪道人;福建南平人。著名明朝僧人、书画家、诗人。历代画史汇传大多将其误作“雪澄”,实为澄雪,是胡靖出家后的法名。澄雪博学能诗,尤善书、画。尝泛海至琉球,揽岛屿风景,绘为图志,刻画精工。并能参悟妙理,赋诗见志。

澄圆明朝(生卒年待考),号文谷。著名明朝僧人,书画家、诗人。浙江绍兴天章寺僧,曾为懋方(章懋,明成化年间会试第一,官至南监祭酒)的高足。澄圆善兰竹,工诗,为诗窟十家之一。著有《雪痕录》。

郡望

邺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所在邺邑(今河北临漳)。东魏时期将都城建于邺邑,以相州为司州。北周时期再为相州。北周末期,杨坚摧毁了邺城,迁州治于安阳,本在今安阳南,隋朝时期移今安阳市。自此安阳亦有邺城之称。唐朝时期改相州置郡,治所在安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河南、山东间地。金国时期时期为彰德府。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古称“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称“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泾洛之北,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部地区,中心区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遗址一带。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讨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该地区。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邺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彰德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钟陵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一、ché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福建之上杭、云南之通海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云:“陕西澄城县,即汉徵县。(按:即春秋时晋之徵邑)澄与徵宜同姓。是以地为氏。”

二、

澄姓分布:安徽淮南、台湾台北等地均有此姓。

澄姓起源:陕西澄城县即汉置徵县,澄与徵宜同姓,是以地为氏。

澄姓名人:

澄子,春秋时宋人,见《吕览》。

姓氏源流

一、ché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福建之上杭、云南之通海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云:“陕西澄城县,即汉徵县。(按:即春秋时晋之徵邑)澄与徵宜同姓。是以地为氏。”

二、

澄姓分布:安徽淮南、台湾台北等地均有此姓。

澄姓起源:陕西澄城县即汉置徵县,澄与徵宜同姓,是以地为氏。

澄姓名人:

澄子,春秋时宋人,见《吕览》。

堂号

邺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所在邺邑(今河北临漳)。东魏时期将都城建于邺邑,以相州为司州。北周时期再为相州。北周末期,杨坚摧毁了邺城,迁州治于安阳,本在今安阳南,隋朝时期移今安阳市。自此安阳亦有邺城之称。唐朝时期改相州置郡,治所在安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河南、山东间地。金国时期时期为彰德府。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古称“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称“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泾洛之北,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部地区,中心区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遗址一带。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讨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该地区。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邺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彰德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钟陵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一、ché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福建之上杭、云南之通海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云:“陕西澄城县,即汉徵县。(按:即春秋时晋之徵邑)澄与徵宜同姓。是以地为氏。”

二、

澄姓分布:安徽淮南、台湾台北等地均有此姓。

澄姓起源:陕西澄城县即汉置徵县,澄与徵宜同姓,是以地为氏。

澄姓名人:

澄子,春秋时宋人,见《吕览》。

[ 澄 ]字的同音字 - [ cheng,d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