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中文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báo,bó,bò ]

读音:báo,bó,bò

拼音:bao,bo,bo

简繁:薄

五笔:AIGF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AIGF

笔画:16画

吉凶:吉

仓颉:TEII

结构:上下

郑码:EVFD

四角:44142

区位:1701

统一码:8584

异体字:䙏,泊,簿,?,亳,箔

英汉互译:thin,slight,weak,poor,stingy

笔顺:横、竖、竖、点、点、提、横、竖、横折、横、横、竖、点、横、竖钩、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412018年2014年
2013年3372007年2006年329
1995年3431987年2941982年398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64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薄姓主要源自:姜姓、子姓。

1、出自薄姑氏,蒲姑氏是商朝时的诸侯贵族,因其封地封于薄姑,遂以地名为氏,称薄姑氏,后简化为单姓薄。[2-3]

2、出自姜姓,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薄国(在山东省曹县东南,又称毫),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的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称薄姓。

3、出自子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于薄城(今河南省商丘北一带),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命姓,称薄姓。

3、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代北地区乌桓部有复姓薄奚氏 部落,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薄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北魏孝文 在太和十九~二十年(西元495~496年)迁入洛阳时,薄奚氏部落随之入居中原。在北魏孝文强制推行文化上汉化改革的过程中,薄奚氏改为汉字姓薄氏,世代相传至今。

4、古羌人的姓氏中也有薄姓。出自汉朝末期羌人奚薄氏部落,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汉朝后期,古羌人中有奚薄氏部落,在三国时期被称为蜀郡徼外羌、或北羌,原居西北地区甘、陕之间,后居于今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北部地区,后逐渐汉化,改为汉字单姓薄氏。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俄罗斯学者史洛克格罗夫(史禄国,S.M.Shirokogoroff)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部族姓氏·满语为表》中,记载了一支老满洲部族波勒氏,满语拼音为Bere mongu,汉字义“弓”,世居 黑龙江北岸和东岸一带。该氏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在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薄氏。

先秦时期,薄姓在今河南商丘与安徽亳州一带分布。战国中后期,薄姓子孙因避难等原因,有一支徙居今江浙一带。

三国时期,薄姓的一分支徙居于今山西北中部一带。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薄姓除繁盛于谯郡与雁门郡外,还播迁到了北方之山东、河北、河南、陕西以及南方之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

宋、元时期,薄姓在西北之甘肃、宁夏、内蒙以及南方之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分布。

明朝初期,山西薄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地。明朝中叶以后,薄姓于西南之云南、贵州、广西以及华南之广东等地均有所见。

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渐有山东等地之薄姓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迁于东北三省者。清咸丰六年以后,亦有山西北中部之薄姓走西口,迁于今河套地区谋生。

二十世纪中期,跟随国民党去台湾的薄姓人口,也已在台湾落户成家。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雁门郡,秦、汉沿之。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

谯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相当于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间地区。

格物堂:“格”的意思是能穷致事物之理。源自明朝薄钰发明了炮、千里镜、小车、火铳、地雷、弓弩等,著有《格物测地论》。后代以他的书名前二字作为堂号。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平邑、龙口、鱼台,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南康,广西之荔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州、薄、甘、戏、露、怡,……皆姜姓也。”炎帝苗胄。

2、《姓氏考略》注云:“薄城,宋大夫食邑。(见《左传·杜注》),后以为氏。”薄城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北。此以邑为氏。

3、《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万姓统谱》云:“商诸侯薄姑氏之后。”

4、或出自古羌族。《姓氏考略》据《东观汉记》、《晋书》注云:“蜀郡徼外羌及北羌均有薄氏。”

5、为薄奚氏所改。《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改为薄氏。”

二、bá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辽宁之昌图、云南之马关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按:薄,一音bó,亦为现行姓氏。不罕见。薄之bó、báo当为一姓,因所居区域不同,方音有别,遂分为bó、báo二族。)

三、

薄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5%。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薄姓人口54%。

薄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有薄国(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北与山东曹县接界处)。以国为氏。

2、系自子姓。宋大夫食采于薄城,原薄国之地,子孙因以为氏。

3、周时卫国贤人薄疑之后。

4、商时诸侯薄姑氏之后。亦见《姓苑》。

5、蜀郡徼外羌、北羌均有薄氏,见《东观汉记》、《晋书》。

6、北魏时改代北薄奚氏为薄氏。

薄姓名人:

薄昭,汉时轵侯,汉高帝薄太后弟。

郡望:谯郡、雁门。

历史名人

薄姓古代名人

薄姬汉朝(?―公元前155年),吴郡吴县人,汉高祖刘邦的嫔妃、汉文帝刘恒的生母。

薄绍之南朝,生卒年不详。宋,丹阳人,字敬叔。官至给事中。善书,风格秀异。尤工行、草,行草倜傥,时越羊欣。

薄珏明代,兵器制作专家。著有《浑天仪图说》、《格物测地论》等。

薄姓近代名人

薄仁山清朝,字怡园,又字彝元,山东武定府利津县薄家庄人,同治六年(1867)丁卯科顺天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己酉科大挑一等,江苏即用知县。

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雁门郡,秦、汉沿之。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

谯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相当于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间地区。

格物堂:“格”的意思是能穷致事物之理。源自明朝薄钰发明了炮、千里镜、小车、火铳、地雷、弓弩等,著有《格物测地论》。后代以他的书名前二字作为堂号。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平邑、龙口、鱼台,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南康,广西之荔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州、薄、甘、戏、露、怡,……皆姜姓也。”炎帝苗胄。

2、《姓氏考略》注云:“薄城,宋大夫食邑。(见《左传·杜注》),后以为氏。”薄城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北。此以邑为氏。

3、《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万姓统谱》云:“商诸侯薄姑氏之后。”

4、或出自古羌族。《姓氏考略》据《东观汉记》、《晋书》注云:“蜀郡徼外羌及北羌均有薄氏。”

5、为薄奚氏所改。《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改为薄氏。”

二、bá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辽宁之昌图、云南之马关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按:薄,一音bó,亦为现行姓氏。不罕见。薄之bó、báo当为一姓,因所居区域不同,方音有别,遂分为bó、báo二族。)

三、

薄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5%。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薄姓人口54%。

薄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有薄国(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北与山东曹县接界处)。以国为氏。

2、系自子姓。宋大夫食采于薄城,原薄国之地,子孙因以为氏。

3、周时卫国贤人薄疑之后。

4、商时诸侯薄姑氏之后。亦见《姓苑》。

5、蜀郡徼外羌、北羌均有薄氏,见《东观汉记》、《晋书》。

6、北魏时改代北薄奚氏为薄氏。

薄姓名人:

薄昭,汉时轵侯,汉高帝薄太后弟。

郡望:谯郡、雁门。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平邑、龙口、鱼台,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南康,广西之荔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州、薄、甘、戏、露、怡,……皆姜姓也。”炎帝苗胄。

2、《姓氏考略》注云:“薄城,宋大夫食邑。(见《左传·杜注》),后以为氏。”薄城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北。此以邑为氏。

3、《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万姓统谱》云:“商诸侯薄姑氏之后。”

4、或出自古羌族。《姓氏考略》据《东观汉记》、《晋书》注云:“蜀郡徼外羌及北羌均有薄氏。”

5、为薄奚氏所改。《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改为薄氏。”

二、bá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辽宁之昌图、云南之马关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按:薄,一音bó,亦为现行姓氏。不罕见。薄之bó、báo当为一姓,因所居区域不同,方音有别,遂分为bó、báo二族。)

三、

薄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5%。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薄姓人口54%。

薄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有薄国(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北与山东曹县接界处)。以国为氏。

2、系自子姓。宋大夫食采于薄城,原薄国之地,子孙因以为氏。

3、周时卫国贤人薄疑之后。

4、商时诸侯薄姑氏之后。亦见《姓苑》。

5、蜀郡徼外羌、北羌均有薄氏,见《东观汉记》、《晋书》。

6、北魏时改代北薄奚氏为薄氏。

薄姓名人:

薄昭,汉时轵侯,汉高帝薄太后弟。

郡望:谯郡、雁门。

堂号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雁门郡,秦、汉沿之。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

谯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相当于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间地区。

格物堂:“格”的意思是能穷致事物之理。源自明朝薄钰发明了炮、千里镜、小车、火铳、地雷、弓弩等,著有《格物测地论》。后代以他的书名前二字作为堂号。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平邑、龙口、鱼台,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南康,广西之荔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州、薄、甘、戏、露、怡,……皆姜姓也。”炎帝苗胄。

2、《姓氏考略》注云:“薄城,宋大夫食邑。(见《左传·杜注》),后以为氏。”薄城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北。此以邑为氏。

3、《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万姓统谱》云:“商诸侯薄姑氏之后。”

4、或出自古羌族。《姓氏考略》据《东观汉记》、《晋书》注云:“蜀郡徼外羌及北羌均有薄氏。”

5、为薄奚氏所改。《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改为薄氏。”

二、bá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辽宁之昌图、云南之马关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按:薄,一音bó,亦为现行姓氏。不罕见。薄之bó、báo当为一姓,因所居区域不同,方音有别,遂分为bó、báo二族。)

三、

薄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5%。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薄姓人口54%。

薄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有薄国(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北与山东曹县接界处)。以国为氏。

2、系自子姓。宋大夫食采于薄城,原薄国之地,子孙因以为氏。

3、周时卫国贤人薄疑之后。

4、商时诸侯薄姑氏之后。亦见《姓苑》。

5、蜀郡徼外羌、北羌均有薄氏,见《东观汉记》、《晋书》。

6、北魏时改代北薄奚氏为薄氏。

薄姓名人:

薄昭,汉时轵侯,汉高帝薄太后弟。

郡望:谯郡、雁门。

[ 薄 ]字的同音字 - [ bao,bo,bo ]